他是出了名的南陽好人,十年的公益之路,讓他的名字在南都帝鄉婦孺皆知。
他自掏腰包近百萬元,投身城市公益,自己卻沒有一件像樣的“喝茶衣裳”;他講起南陽公益的發展如數家珍,卻說不清家中子女的年齡;他被眾媒體冠以“活雷鋒”、“老模范”的稱號,但在身邊人看來,他不過是一個天真又勇敢的老農民、堅強又脆弱的志愿者、質樸又有才情的文學愛好者。
在眾人所熟知的表皮土壤下,躲著他為愛而生的鮮明個性,埋著他無法釋然的感傷情懷,藏著他夜不能寐的公益憂慮。
在過去的一周里,本報記者走近他和他身邊的人,試圖全面立體地展現一位南陽好人的真實生活,并希冀通過他隱秘而純善的心靈故事,讓年輕的一代重新審視自己。
沒錯,他就是李相岑。
李相岑
老農民的十年路——
從一個人到一萬人的公益傳奇
這幾天,李相岑正為開展“德潤南陽,構建和諧”傳統文化學習班,忙個不停。為此,作為社區志愿者協會的會長,他親自聯系場地,認真核對日程,多方協調人員。“現在,終于有家賓館愿意提供場地了。”11月25日,摁下最后一個電話,李相岑一直緊繃的臉終于緩緩舒展開。
十年了,幾乎每天,他都在緊張忙碌中度過。“我不管別人怎么想,只要對大家有益,我會一直做下去。”撓了撓耳際花白的頭發,這位61歲的志愿者說。
十年前,他是臥龍區青華鎮的農民,帶領一幫泥腿子,輾轉于南陽大街小巷的工地上蓋房子。彼時,這位自學成才的建筑工程師,算不上富有,但很少為錢發愁。
那時,他不知何為公益,只是認為,對他這樣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人來說,“做好事是本分”。
“這些年,總有記者問我,哪件事真正觸動我走上公益之路”,他坐在租來的辦公室里,兩手一攤,“我無法回答。”身后的墻邊,碼著一摞摞榮譽證書、一面面錦旗、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募捐箱。“過去鄉里誰家修房蓋屋,叫來一群泥瓦匠,一天管頓飯,三五天房子就蓋好了,要啥錢!”他兩手一拍說,或許這種助人為樂乃天經地義的思想,才是記者們所想知道問題的源頭。
1995年,他送一名危在旦夕的受傷司機去醫院,墊付醫藥費后悄悄走開;1997年,他捐了31997.71元,迎接香港回歸;九八三江洪水時,他捐了5000元后,又帶領一幫建筑工捐了760元,開創南陽史上農民工主動捐款的先例……
這位老實本分的農民無法想象,這些“天經地義的善舉”,會感動一座城市。2000年,他被評為“十佳文明市民”。這,讓他受寵若驚。為了對得起這個榮譽,2001年,他自己認領了梅園,帶領家人管理近7年之久;2002年,他帶頭成立學雷鋒小組;2003年,社區志愿者協會成立。
社區志愿者協會成立十年來,擁有團體會員百余個,個體會員10000多人。南陽歷經的很多大事兒上,都有這個公益團體的忙碌身影——“非典”救助、慶迎奧運會、汶川地震募捐、伏牛山地質公園申報聯合國驗收團義演、四城聯創、迎農運……
志愿者的兩重天——
100萬元的愛心,80元的外套
“十年來,我們舉辦大型公益活動有百余場,幫助貧困學生、孤寡老人、重病兒童及特困家庭有3000多人次……”李相岑扳著手指介紹并著重了一句,“這是大家共同做來的。”
2003年,社區志愿者協會成立后,因事務纏身,他把包工頭的差事扔給侄子,自己成為全職志愿者。他粗略估計一下,為了城市的公益發展和幫助他人,他先后自掏腰包有近百萬元。在身邊人看來,他和他家人對公益的投入,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
“近百萬,還是往小處說的。”市社區志愿者協會愛心藝術團負責人王群德,從2004年起跟隨李相岑做公益。這位吹拉彈唱樣樣精通的退休干部,這輩子極少“服氣”誰,但李相岑除外。
“表面上,大家看到李會長把協會搞得轟轟烈烈的,背后全是辛酸和不易。”王群德豎起大拇指,“李會長總能用自己的堅強超越困難,不動聲色地展示出樂觀的一面。”
王群德記憶猶新的是,有一次協會在解放廣場搞義演,突然狂風大作,演出現場的鐵架子被刮倒,砸傷五名觀眾。事發后,李相岑二話不說,立即將受傷觀眾送到醫院。“其中一位傷者沒人照顧,是李會長天天到醫院去伺候。”王德群無限感慨地說,“這事兒,換個人都做不來。”那場事故的醫療費、賠償金5.8萬元,都是李相岑個人東挪西借籌來的。
這,不過是這十年中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