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一顆正直的心,他用手中的相機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群眾鼓與呼。他有一句名言:“不會搞輿論監督的記者,不是合格的記者。”在基層采訪,每當看到違反政策損害群眾利益的現象,他就會拍案而起。人們記得,他拍攝的《非法金融機構違規經營,受害群眾叫苦連天》、《領導“竭澤而漁”集資修路,百姓“雪上加霜”無力脫貧》、《如此執法帶來的不和諧》等一組組監督報道,準確犀利,愛憎分明,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愛,體現了一位黨報記者的社會責任感。老百姓感念他的仗義執言,親切地稱他“百姓記者”。
用膽識抓拍新聞
在河南新聞攝影界,大家都知道王天定是個拍起照片就不要命的主兒。
他把世界著名戰地記者帕卡的那句名言稍加改動,用來表達自己的新聞攝影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新聞現場不夠近。”他解釋說,他的“現場”,不僅包括基層、一線、前沿、突發事件現場等,還包括危險、艱難、勞累、饑餓、頂風雨、冒寒暑、生死考驗之類。
他經常說:“搞新聞攝影的,就是戰士,拿照相機的戰士。”他總是以戰士的心態和姿態,奔走在新聞攝影第一線。
1996年8月4日,河南境內的淇河、黃河等河段發生特大洪水。5日,王天定趕赴淇縣抗洪搶險前線,這里數萬畝土地被洪水淹沒,14500多名群眾被洪水圍困,電路、通訊中斷,道路沖毀。他在風雨泥濘里采訪了整整一天,晚上在抗洪現場守了一夜。第二天上午,他回報社交了稿,下午又趕到因黃河暴漲而受災的濮陽縣。7日凌晨1點鐘,他乘坐搶險部隊的沖鋒舟,在茫茫夜色里沖向黃河灘區受困的村莊,拍攝營救被困群眾的場面。當時,風急浪大,沖鋒舟幾次撞在樹干上,險些傾覆。
2003年9月下旬,黃河蘭考蔡集控導工程決口,蘭考與山東東明境內大面積受災,12萬群眾被洪水圍困。王天定在抗洪救災前線堅守了將近一個月,天天發回大量動人的新聞照片。10月29日零點,被沖毀的大壩合龍。為了獲得最佳拍攝角度,他爬到一個在河水中搖搖晃晃的木架上,在場的人都為他捏了一把汗。采訪現場那么多攝影記者,只有他拍到了最佳的合龍場面。拍攝完畢,他在工棚里處理照片,一直忙到天亮。一位同仁感慨說:“俺算知道你為啥能拍到好照片了!”
是的,他是個視新聞攝影如生命的人。
多次的淮河抗洪搶險現場,有他。
1998年長江大洪水搶險前線,有他。
2004年澧河大堤決口搶險現場,有他。
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災一線,有他……
在河南攝影界,王天定是唯一登遍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三大山脈主峰和全省有名山峰的人。在山里采訪,他常常住在寺廟、工棚、護林房,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都有他的腳印。為了拍攝大別山主峰金剛臺,他曾在凌晨1點冒雨上山,身上爬滿了山螞蟥,險些滑落山谷。為了拍攝老君山雪景,他冒雪爬山7個半小時,大風雪中,在海拔2200多米高的頂峰一間破屋里住了3個晚上。
2008年除夕,王天定從數百公里外的鄉村回到鄭州家中,正準備過年呢,突然血壓增高暈倒在地。家人和同事把他送進省人民醫院。病情稍稍穩定,他又拿起相機在醫院里采訪全國勞模、著名婦產科專家張新菊,在河南日報發表了《張新菊與病友的故事》、《感受張新菊》等攝影報道。醫生和親友們說:“你真是把事業看得比生命都貴重啊!”
這就是王天定。(本報記者)【原標題:心系百姓的攝影記者——記中國第十一屆長江獎獲得者、河南日報記者王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