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與王審知
2013/11/29 11:44:2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兩晉時期,中原戰亂頻仍,南方相對穩定。為避戰禍,中原之民大量南遷。《九國志》載:“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也。”八姓是舉家南徙的衣冠大族。《固始縣志》亦載:“八姓衣冠南渡。”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朝廷派陳政(固始東鄉人),后又派陳政之兄陳敏、陳敷率中原兵將數千人(隨軍還有陳政母及子陳元光),到閩粵交界處綏安縣(今漳浦縣),鎮壓“蠻獠嘯亂”。亂平,數千兵將計58姓(一說80余姓),遂在當地定居,繁衍生息。《固始縣志》亦有記載。中原漢族再次與閩越族融為一體。
唐末朝廷式微,紛爭不已,篡弒相繼,戰禍連綿,遠離中原的閩地相對穩定。河南光州固始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與陳政同為東鄉人),隨王緒率5000人馬于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王緒性猜忌多疑,濫殺無辜。后在南安發生兵變,王緒自殺。王潮代之,于光啟二年(886年)入泉州。景福二年(893年)攻入福州。史載固始有18姓隨王緒起兵,據新編《固始縣志》載,隨王審知入閩者計34姓。
后梁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受封為閩王。他在主閩的30年中,以安民保境、睦鄰友好、任賢用能、鼓勵農商等政策,促使八閩安定,生產、文化均獲發展。隨從將士及后來的中州族群,入籍散居八閩各地,與當地人聯姻融化,隨著歲月流逝,閩越族已不復獨立存在。今之福建,隨處可以看到表明先祖來自中州、固始的墓碑、墓志、家乘,在府、縣志、族譜中,也記錄著與中原的淵源關系。
閩侯縣曇石山遺址出土文物表明,距今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先民繁衍生息在福州這塊沃土上,然而有關原住地民的姓氏記載,則付之闕如。從大的方面來說,由于福州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是原住先民在同中原南遷人士的融合、交匯中發展起來的,因此,福州姓氏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顯然與南遷福建的中原人士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從許多記載上看,漢朝末年,中原姓氏已陸續進入福州。三國時期,孫權將大批戰俘、罪犯遷往福州、長樂等地造船,吳軍多次到達福州,并乘船往臺灣,但史書未留定居福州的姓氏。晉永嘉年間(307~312年),中州板蕩,中原民眾大量入閩,屬于衣冠士族的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其他尚有楊、鐘、翁、溫、卓等姓。他們主要聚居于建溪、富屯溪、閩江下游及晉江兩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之處。福州就是其中的一個重點地區。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朝廷先后派陳政率兵3600名、45姓和其兄弟陳敏、陳敷率兵3000余人、58姓軍校入閩執行軍事。后陳政兄弟及其部屬大多在漳州一帶定居;而其中的陳、丁、方、黃、吳、張、柳、湯、歐、沈、馬、盧、江、宋、何、韓、柯、郭、高、鄭等姓,分遷于福州地區。后來,隨唐牧馬監陳淵入閩,尚有蔣、許、翁、李、張、黃、王、宮、劉、洪、林、、蕭等姓。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戰亂,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隨王緒統軍入閩,俗稱“十八姓從王”,這18姓指的只是軍校,據新編《固始縣志》,當年隨王審知入閩的約5000人,有王、陳、李、張、吳、蔡、楊、鄭、謝、郭、曾、周、廖、莊、蘇、何、高、詹、林、沈、施、盧、孫、傅、馬、董、薩、韓、騶、蔣、黃、包、袁、賴、鄒等34姓。再參照史志譜牒記載,唐代入閩的姓氏數多達71姓。宋末景炎元年(1276年),宋帝趙昰攜隨從入閩,定居閩中的約50個姓,其中趙、簡、游、范、杜、紀、姜、田、女、邵、童、饒、華、凌、俞、錢等姓,是此前未曾入閩的。元明清三代,入閩的主要是少數民族姓氏,如回族的丁、蒲,蒙古族的薩,滿族的粘、溥等。清末,福州有姓氏150多個,民國期間增至200多個。
從福州的姓氏發展過程看,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姓氏的外來性。福州歷史上很早就有居民,但在西周時期,只有貴族有姓,庶民無姓,福州地處蠻荒之地,閩族只有圖騰,沒有姓氏。中原士人南下福州,同閩族人融合,帶來中原的姓氏文化。今福州話仍把女子稱為“諸娘人”,稱男子為“唐部人”,可看出原住民的無姓狀態。他們同中原人士融合后,采用中原人的姓氏。
第二,福州姓氏大多來自河南固始縣。漢武帝滅閩國后,涉其民于江、淮間。后有不少人回到福建。這樣,福州同地處河南、安徽交界的河南固始縣存在一條古代交通要道,即由福州出閩北到江西,經由九江一帶過長江進入安徽,由安徽壽州到河南光州固始縣。唐代,陳政、陳元光入閩、唐末王審知兄弟入閩,帶領大量固始縣居民進入福建,留居福州。這些男子被稱作“唐部人”,為福州姓氏的主要淵源。
第三,大姓特征明顯。福州俗稱“陳林半天下,黃(王)鄭滿街排”。福州姓氏以陳、林、黃、王、鄭居多。其中陳林兩姓占人口總數三分之一。其原因陳林兩姓在歷史上長期為福州地區豪強,人口發展很快。而從中原進入福州的多為逃難民眾,他們流落他鄉,只得依附當地豪強,一些人為生活所迫,改姓以融入當地的宗族社會,這就使大家族越來越龐大,陳林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開閩王——王審知
王審知(862-925),字信通、祥卿,號白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直到去世,在閩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后任福州觀察副使、威武軍留后、檢校刑部尚書、威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右仆射、檢校司空、特進檢校司徒、檢校太保、瑯琊王、中書令、福建大都督長史、閩王等。
王審知重視社會的安全、穩定工作。光啟二年(886)八月,王審知兄弟帶兵攻打泉州,殺了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彥若。在福州的福建觀察使陳巖迫于形勢,承認王氏兄弟,并疏請唐朝廷委任其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轉。大順二年(891),陳巖病卒,內弟范暉在福州自稱留后。景福元年(892),王審知兄弟為了統一福建作了周密準備,經過一年三個月的苦戰,終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后,親自"素服葬陳巖"、"厚撫其家屬",取得安定局面。隨后,王氏兄弟還立劉行全廟祀之,大得人心軍威大震,傳檄四方,建州徐歸范、汀州鐘全慕,以及山區、沿海等處游散的武裝力量都相繼歸順,全閩得到統一。王審知采取種種措施,使福建境內的社會秩序得到安定、穩定,為福建的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固始網 20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