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懷開闊 方能成就大事業
我們經常以大海形容一個人胸懷的開闊。確實,想成就一番大事業,首先必須具有開闊的胸懷和眼光,方能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王審知也不例外。
他于唐昭宗乾寧5年(公元898年)接替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時,只有38歲。此時已屆唐朝末年,朝綱腐敗,天下大亂,藩鎮崛起,群雄割據。王審知執政后不到十年,唐政權就完全瓦解,北方先后出現后梁、后唐等5個中央政權,南方先后出現南唐、吳越、南漢等9個地方割據政權,加上北方的漢國,史稱"五代十國"。王審知考慮到福建僻為東南一隅,西面為高山,東面為大海,人口、田地及各種資源都相對匱乏,生產力、財力、軍力皆不足。如果自樹旗幟,稱王稱霸,不僅無助于擴大影響,凝聚民心;而且必定招來北方中央政權及周邊地方割據政權的嫉妒與攻擊,必將危及自身政權的存在,更達不到"保境安民"的目的。于是在他執掌八閩軍政大權29年的時期內,一以貫之地堅定地采用和執行"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的正確策略。他十分尊重唐王朝及其以后的后梁、后唐作為中央政權的地位,按例進行朝貢。更為難得的是,他的朝貢并不是搜刮民脂民膏,以取媚于朝廷;只是為主呈送橄欖、臘面茶、紫菜、桐皮扇等福建特有的珍稀產品,以示尊重,換來的卻是福建全境的安定。他先后受封為"瑯琊郡王"、"瑯琊王"、"閩王",均是中央政權授予的榮譽稱號,而不是自己加封的。他去世時按他意愿寫的"墓志銘",亦稱為"唐故威武軍節度使守中書令閩王墓志"。我們不是說王審知本人不想當皇帝,而是說他充滿政治智慧,能夠審時度勢,認清福建的地情與弱點,充分考慮到自身政權的長治久安和保境安民的宗旨,故能一次又一次地拒絕部下的勸進和當皇帝的誘惑。他還采取通婚等策略,與比自己強大的周邊政權南唐、吳越、南越建立友好關系,彼此相安無事,從而使福建保持了近三十年的安定繁榮。
王審知的開闊胸襟和眼光,還體現在作出大力加強外貿、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決策上。福建依山面海,人口、田地資源十分有限,發展農業局限性大,而且必須經過一個較長的過程。但維持軍事力量等所需龐大開支卻時不我待,又不能靠搜刮民脂民膏來竭澤而漁。王審知調查研究后發現,福建人駕船技術高超,并自古以來就有與海外(北至高麗、日本,西至琉球,南至三佛齊等)經商的傳統。福建還是中國沿海港口的中點,從山東登州、江蘇揚州到廣州、合浦的往來海運,都要經福州、泉州中轉。所以他擔任威武軍節度使那年,就立即任命精明強干的劉山甫為節度判官,負責開鑿黃歧鎮甘棠港。原先"島外巖崖,蹴成驚浪,往來舟楫,動致敗亡。"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終于"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建成福建與北方海上交通的重要中轉港,使"往來蕃商,略無疑恐"。不久又任命張睦領榷務,負責外貿工作。"睦于擾攘之際,雍容下士,招徠蠻裔商賈",引"蠻舶至福州城下","斂不加暴,而國用日以富饒" 。當時"兵戈薦起,帑庾多虛,凡列土疆,悉重賦稅,商旅以之而壅滯,工賈以之而殫貧"。獨王審知"盡去繁苛,縱其交易",促進民富國強,實屬難能可貴。特別要指出的是,王審知本人并沒有通過外貿謀取私利。當有人送他海外運來的稀世之寶玻璃瓶時,他不但不收用,而且擲之于地曰:"好奇尚異,乃奢侈之本。"
以民為本 方能成就大事業
古語說,"涓涓細流,匯成大海";又道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果把一個偉人比作大海的話,那么普通百姓、蕓蕓眾生就是涓涓細流,就是百川。偉人如果忘記了普通民眾,是絕對成就不了任何事業的,也就成不了偉人。王審知深深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繼承了中國古以有之的"民本"思想,并在福建執行之。他看到天下大亂,官吏橫行,民不聊生,餓莩遍野,于是采取各種措施招撫流民,輕徭薄賦,為他們創造生存的必要條件。他對百姓說:"吏實為虐,爾復何辜?"在亂世時,這話何等溫暖百姓的心。他看到福建沿海水面多、田地少,于是派部隊幫助當地百姓實行大規模的圍海造田,取得巨大成績。如福州灜洲(臺江地區)原是一片灘涂,通過圍海造田,形成大片良田,就是在王審知親自指揮下完成的,至今每年農歷正月十二,灜洲(臺江地區)還保留"迎白馬"的習俗,以紀念王審知的歷史功績,就是一個明證。福清的大湖洋、占計洋,霞浦的營田洋,晉江的六里陂等重大圍海造田工程,也都是在王審知的領導下完成的。使得福建大地上,"汚萊盡辟,雞犬相聞,時和年豐,家給人足",這種景象出現在亂世何等不易啊。到他晚年時,還組織大浚西湖,湖周40里,"溉民田無數"。
當然,在當時五代十國、群雄紛爭的形勢下,不加強軍事設施,也達不到"保境安民"的目的。而建設高大堅固的城墻,正是冷兵器時代的最重要軍事設施。所以王審知在發展生產、安定民生、提高財政收入的基礎上,便作出修建羅城的重要決策。當時,王審知執掌八閩軍政大權已經四年,還住在幾間簡陋的住宅里,"府舍卑陋,未嘗葺居。"。不少部將建議他擴大住宅;他們自己也企圖趁機一起蓋房,大興土木;但被王審知嚴厲地拒絕了。他認為只有建城,才能"恢守地養民之本,隆暫勞永逸之策。"羅城方圓40里,高20尺,厚17尺,用印有錢紋的城磚砌造,全國少見;設大門、便門16,水門3。其后幾年,王審知先后被封為瑯琊郡王、瑯琊王和閩王,可是他仍然沒有新蓋王宮。他在羅城的基礎上又修建長達20里的南北夾城,從而使福州城市面積比冶城擴大了7倍,把三山兩塔、三坊七巷都包含在內,"東儲九仙,西盛烏石之二山","北截越王之故山,派西湖以為隍",從此福州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王審知大力開鑿、疏浚內河,通過水門與閩江和大海相通,"壁壘翳山,樓櫓庇焉""創筑重城,繞廓四十余里,露屋云橫,敵樓高峙,保軍民之樂業,鎮閩越之江山"。更為可貴的是,他認為雖然福州"江山奇險,無以加之";而且"新之以城壁,城壁之以鐵石";但絕對"不以江山奇險之為奇險,不以城壁鐵石之為鐵石",而是應當以民為本,把精力放在減輕百姓負擔,發展生產上;并繼續力戒驕奢淫逸。他以身作則,率軍打仗時,"凡部伍勞逸,王皆躬視,士未食不親匕筋,士未飲不近杯水。"他當節度使時,經常穿麻履 ,騎白馬,以致"勞不坐乘,暑不張蓋",人稱"白馬三郎"。"公暇之際,必勸農桑,墾恤耄耋"。在他長期經營下,福建"數千里略無曠土,三十年賣劍買牛。但聞讓畔之謠,莫存出征之役。"與此同時,王審知建立起以海軍為主體的強大軍事力量,"戰艦千艘,每嚴刁斗,奇兵四出,克靜煙塵。"所以"江南雄鎮,歡好會盟";"外域諸番,琛賜不絕"。
廣納人才 方能成就大事業
"海納百川",首先要廣納人才;"有容乃大", 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和用人的度量。王審知同歷史上一切有作為的明君一樣,都能容人用人。他針對唐末吏治腐敗的弊端,注意選賢用能。無論是跟隨他入閩的河南老鄉,福建本地土生土長的人才,還是從北方來投奔的唐朝舊臣,都能根據其自身特點用其所長。所以群賢畢呈,對促進福建經濟文化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在王審知起用的河南老鄉中,劉山甫任節度判官,為開辟黃歧港立了汗馬功勞;張睦領榷務,為發展對外貿易立了頭功;鄒勇夫鎮守歸化重鎮(今泰寧),成功抵擋來自西面的強敵,都是用人得當的例證。對福建本地人也因才施用。如莆田人黃滔,唐末進士,官監察御史,因不滿朝政腐敗而辭職還鄉,王審知立即任為節度判官,并采納他的意見,尊重唐中央政權,不搞"閩獨"; 王審知許多重要文告,均出于他之手。福清人翁承贊先后在唐、后梁中央政府任職,在長期接觸中,為王審知賞識、倚重,成為王審知與中央政府溝通的橋梁,實行"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策略的重要幫手。王審知將翁承贊的家鄉改名為"文秀鄉", 將他居住的村莊改名為"光賢里",將他的故居賜名為"晝錦堂"。翁承贊晚年退休回福建時,立即被王審知授以"同平章事"(即丞相銜)。翁承贊也不辭高齡,為王審知出謀獻策,協助治國安邦。他看到當時在王審知的努力下,福建普及教育已得到發展,但尚缺乏培養高級人才的學府,許多人才只能從招賢院中吸取,缺乏規范化和制度化,于是提出辦"四門學"的主張。此策立即得到王審知采用,對培養福建當地人才起了很大作用。徐寅(莆田人)回到福建時,就為王審知看中,任為掌書記。當后唐取代后梁時,王審知派使者前往祝賀;后唐皇帝當面指出,徐寅曾得罪他的父親,要王審知處罰徐寅。王審知明明知道后唐皇帝的意思,卻還是把徐寅保護起來。正因為大家覺得:"安莫安于閩越,誠莫誠于我公",所以中原名士(如李詢、韓昌黎、王滌、崔道融、王標、王拯、王倜、楊承休、楊贊周等)大批來到福建,推動了福建文化教育的發展。從此,福建告別了"蠻荒"時代;到兩宋時,更進一步成為全國文化教育先進的地區。
當然,人是不斷變化的,王審知也注意批評部下的缺點和弱點,隨時更換那些相形見拙 、停滯不前的份子。"海納百川",不僅僅是兼收并蓄,更在于運動變化,吐故納新,富有生機,充滿活力。王審知晚年還采納翁承贊的建議,在福州城外廣蓋住宅,把一些居功自傲的老將養起來,以利于提拔新人到決策層,努力做到與時俱進。
當然,王審知同歷史上一切偉人一樣,都有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點和弱點,更有時代局限所造成的不可逾越的障礙。他的"胸懷開闊"、"以民為本"、"廣納人才",都脫離不了封建思想體系的總制約。他同歷史上許多明君一樣,都無法解決好培養接班人的問題。他雖然生前也看到自己的兒子不成才,但還是把王位傳給長子王延翰,從而埋下了矛盾和禍根。王審知死后,他的子孫立即改變他的路線和政策,大興土木,大事奢華,稱王稱霸,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弄得百姓民不聊生,府庫空虛,分崩離析,怨聲載道,不到20年就把王審知創立的家業全部毀敗。閩國覆滅了,但王審知在福建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并沒有降低,廣大人民反而更加思念他,崇拜他。故《閩中錄》稱:"王之德政深入閩人,雖后嗣不意,不足以掩王之美也"。以至新來的統治者(吳越、北宋)為了收拾民心、安定八閩,還不得不為王審知建祠立廟。后人還稱他是"八閩人祖"。歷史一再證明,凡是為人民辦過好事的人,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今天,我們要和海峽兩岸學人及王氏宗親一道,加強對王審知的研究和交流,以繼承和發揚王審知身上具有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為海西經濟區建設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貢獻力量。(作者王凌:福建省新聞出版局原副廳級巡視員,福建省王審知研究會副會長)【原標題:“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談王審知與福州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