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5”事件之前,雙匯內部一些閃著紅燈的管理問題被忽略了,例如公司的經營半徑與管理半徑的匹配度,例如速度、規模與至善追求的戰略優先級考慮等。萬隆說,經過此劫,他會更多地思考設備以外的競爭力。
“3.15”之后,董事長萬隆的“擰”,讓雙匯集團的高管團隊有些頭疼。71歲的老爺子,固執地相信“自己不做壞事,什么都不用怕”。他面對媒體不太避諱談論是次重大危機,但作為新聞熱點中的人物,他的言論總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波瀾。
這樣的萬隆,在一些熟悉他的人眼里,并不陌生,他開放,卻同樣偏執。比如,他每次招待客人,都會去同樣一家酒店,去同樣那幾間包房,甚至點的菜都是那么幾道不變的例牌?
而萬隆式的開放和偏執,遍布于雙匯過去26年的發展歷程。
例如,他有個多年不變的習慣,每天早上從家出門,步行十幾分鐘到集團。其間,他也可能繞到生產車間或者漯河某家雙匯的連鎖店看看。到了晚上,這樣的路線反過來又在他腳下重復一次。在早晚兩次步行的途中,萬隆經常會邀請或者遇到一些雙匯高管、員工,甚至一些政府官員、普通市民,一邊走,一邊聊。了解他這一習慣的記者,在今年的3月15日后,可以在這條路線上找到萬隆。碰見了,萬隆依然和他們聊。
再例如,上世紀80年代中期,雙匯集團前身漯河肉聯廠在全河南第一家搞豬肉“溢價收購”政策,批評之聲四面涌來。萬隆硬氣地回應省政府的人說:“如果你還繼續給我補貼,我就不搞;你現在不給我搞補貼了,我們要活下去,只有這樣!”
他的固執還體現在他對引進設備的偏好。2000年過后,萬隆考察國外企業回來,希望花大價錢引入一條國外先進的屠宰線,遭到公司上下反對,理由是投入大、成本高、難賺錢。在萬隆的力主下,雙匯先后開了5次董事會,萬隆的動議最終得以通過。“時間證明,這個方向對了,而且也賺錢了!”萬隆一直都很得意。
萬隆更“擰”的想法還有,不搞房地產,不搞多元化,只做與肉類加工有關的事。他經常對別人說:“人家干好幾件事,但我這個笨人就干一件事,干不好,哪還行啊?”早期的專注令雙匯得以避開多元化陷阱,包括春都在內的一些同行都倒下了,雙匯則一舉做到了500億元營業收入。
但終究,他“擰”不過管理規律,雙匯在500億這個坎上摔了一下——在最致命的食品安全上出現危機事故。
在這道坎上,絆倒過不少企業,包括萬科。500億,像道枕著高檻的門,門內外是不同的路。有的,臨近了,卻不得其門而入,有的絆了一個跟斗,繼續前進。
“這次的瘦肉精事件給了我很多教訓,我把很多問題思考得更清楚了。”4月22日,在漯河總部的辦公室里,萬隆頓了頓,有些感慨地說道,“500億是一個坎了,這個坎要邁過去!”
誰也無法還原,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在每天早晚上下班的那條路上,看著員工稀少的生產車間和門口寥落的運輸車輛,萬隆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他又想了哪些?
其實,在過去20多年,一直到“瘦肉精”事件曝光后,萬隆的嘴里一直還重復著一句話:“我們要把產品做好,企業就沒問題!”
500億門后的那條路,懷揣著好產品,就能一往無前了嗎?在稀缺年代里造出來的好產品,是否還能滿足今天和明天的消費者?或者說,稀缺年代里生產好產品的能力,是否還能用于生產時下消費者所需要的好產品?
萬隆說,經過此劫,他會更多地思考設備以外的競爭力,例如,組織架構和管理團隊構建,以防規模大了組織卻失控,影響“好產品”的生產。在與本刊近3個小時的交流中,論及做企業,萬隆數次提及“掌控力”,他說:“我會有意識和條件來控制著它不能出問題。”
事與愿違,雙匯終究沒有避開這一劫,它的管理半徑沒有匹配其經營半徑。如何能有效競爭,又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這并非只是雙匯的命題,而是每一家要穿過500億之門,希冀基業長青的中國公司都要思考的命題。
被忽略的紅燈
規模大了,全面掌控,常是企業家可望而不可及的。
“雙匯的采購人員,還是沒有完全落實總部的內控體系,內部的控制力不夠。如果我們早就開始頭頭檢(對所有屠宰生豬都進行檢驗),不就沒有這個事了嗎?”回想這次瘦肉精危機,萬隆說。
話雖如此,其實,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此次危機,雙匯的采購或者其他部門會主動提議“頭頭檢”。在此之前,尚沒有任何內部機制會激發相關職能部門“攬活上身”,畢竟按照監管部門的相關規定,只是需要抽檢;另一方面,現行的技術方案下,“頭頭檢”顯然影響生產效率。
生產效率是萬隆經營雙匯最開始時就十分注重的。
1940年出生的萬隆,當過鐵道兵,轉業后便來到了雙匯集團前身漯河肉聯廠。1984年,漯河肉聯廠實行改制,剛剛升任副廠長不到一年時間的萬隆經民主選舉擔任了廠長。萬隆的部隊經歷塑造了他獨特的管理風格。在積極尋找市場機會的同時,萬隆狠抓廠紀廠規,制定了嚴格的制度。萬隆奉行標準化管理,大到技術更新,小到車間工人如何清洗指甲等,層層細化。
萬隆接任時,漯河肉聯廠固定資產約為468萬元,累計虧損卻高達580萬元。但他上任當年,肉聯廠長達26年的虧損便就此終結,此后發展更一發不可收拾。
在經歷“求生存”和“求資金”的兩個階段后,2000年,雙匯銷售達到60億元,此后10年實現約23%的年均增長率。這期間,對效率的追求,在萬隆對新設備引進的熱衷上,可見一斑。對效率的追求,讓雙匯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從一家偏安一隅的肉聯廠發展成為500億元營業額的亞洲第一的肉類聯合加工企業。
萬隆對效率的追求沒有變,但有些老員工漸漸感到了公司的變化。比如,某一項任務,需要幾個部門的協調配合,但各有各的意見和看法,誰也沒有明確的建議和定論。在多部門的博弈中,效率反而降低了。
“標準很多,很嚴,但現在大家嚴摳標準辦事,主動性就有些差了。”一位雙匯中層這樣評說。
除了怕擔責任,“很長時間,我們員工加班熬夜,休息少,特別很多部門中堅骨干”。
一直以來,能在雙匯集團工作,是漯河很多市民的“榮耀”,因為,在這個河南省地級市里,并沒有太多工業企業,除了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以及當地的一個煙草廠,雙匯絕對是最好的就業選擇——很多一線工人,每月工資都在2000元左右。
在雙匯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員工的加班加點也就成了一種必然的現象,延續至今。“換在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