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豬肉其實處于過剩狀態,要依靠出口才能保證產業升級。”馮永輝表示,這樣迫使史密斯菲爾德要加速開發像中國這樣的消費市場。目前中國豬肉年消費量超過5000萬噸,但據海關官方數據,每年進口豬肉僅130萬-140萬噸。
套現通道隱現?
盡管這項交易贏得了不少贊揚聲,雙匯發展一度漲停,最終收盤漲8.73%,但仍有一些產業人士表示不解。
中糧農業分析師郭會勇向南都記者表示,收購一家企業有很多原因,對方可能是競爭對手,也可能是品牌或者技術有競爭力。“不能理解為什么雙匯選擇一家境外公司作為收購標的,無論是技術、市場,還是管理、人才等,似乎都不能給雙匯發展帶來直接助力。”在其看來,國內有大量的可整合對象,而400多億的收購資金甚至可以考慮將對手雨潤吃下。
當產業邏輯無法順利解釋時,資本邏輯或許可以說明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收購的主體是雙匯國際而不是雙匯發展,雙匯國際是2011年雙匯集團整體上市之時設立的境外股權架構的一部分,主要股東包括財務投資者鼎暉中國、新天域、淡馬錫等,以及管理層持股的雄域公司,和財務投資者作為獎勵股份設立的運昌公司。
此前,雙匯集團正是為了解決同業競爭、關聯交易等問題方進行了整體上市。此時,以雙匯國際為收購主體耐人尋味。有一位投資經理向南都記者表示,雙匯國際在此次收購完成后,旗下將具備大量資產,這將為其實現第三地上市提供可能,“雙匯國際既有股東包含PE等機構,也有管理層,這將為股東上市套現鋪路。”對此,萬隆表示,目前并沒有這方面的計劃。而此次收購若達成,對于雙匯發展的影響也并非全是正面的。同為雙匯國際旗下資產,在中美資源交流的同時,雙匯發展亦可能與史密斯菲爾德產生同業競爭的壓力。未來,雙匯是選擇將史密斯菲爾德注入雙匯發展,還是另行上市,對于雙匯發展的影響天差地別。
收購尚需審批
跨國公司嘉吉投資(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安博泰昨日也關注到這一交易,其告訴南都記者,“兩家企業都是我們的客戶,他們能找到合作的契合點,我們也很高興,對于雙方股東來講,如果交易可以提升公司價值,對他們來講就是好的選擇。”
業界對雙匯國際是否能順利整合并購對象有所懷疑。而據雙匯介紹,合并后,雙匯國際承諾保持史密斯菲爾德的運營不變、管理層不變、品牌不變、總部不變,承諾不裁減員工、不關閉工廠,并將與美國的生產商、供應商、農場繼續合作。
有業內分析人士對南都記者表示,此宗并購短期內對國內生豬業和肉類制品業的影響不會很明顯,但長期來看會推動豬肉市場的洗牌、集中度的提升和質量管理水平的提升。“生豬市場的波動頻繁,身板硬的企業會比身板軟的企業更具抗風險能力。”
據悉,此項收購還需獲得史密斯菲爾德股東批準以及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審批。申萬分析師認為,此次收購滿足美國外國反壟斷和反競爭的現有法律等,交易達成的可能性很大。
[對話萬隆]雙匯全球擴張加速
南都:為什么雙匯選擇收購境外一家企業,而不是整合國內市場?
萬隆:我們國家支持大企業走出去,我們也很希望能夠利用整合國際資源,根據國家和企業的發展需要,我們決定開展這項跨國并購。此外,這次并購的標的公司史密斯菲爾德,有80多年的歷史,是國際知名的企業,這項并購將有利于我們企業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發展。這是中美兩個世界最大的肉類企業的聯合,有利于實現優勢互補,相互提升,也有利于我們境外擴張。
南都:雙匯有未來加速國際擴張的計劃?
萬隆:是這樣的。
南都:為什么收購主體是雙匯國際,而不是雙匯發展?
萬隆:境外并購對于我們來講也是第一次,而且此次交易體量巨大,還有不確定因素,為了避免風險,加速交易的進程,我們最終確定以雙匯國際為收購主體。
南都:這部分資產未來是否會注入雙匯發展?
萬隆:這部分資產由雙匯國際購入,未來是否注入雙匯發展還要看發展情況,以后再決定。
南都:雙匯國際完成收購后,是否有計劃上市?
萬隆:目前還沒有這個計劃。
南都:有觀點猜測雙匯此舉將為雙匯國際現有股東提供套現的可能通道。
萬隆:目前并沒有這樣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