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檔案
韓鈞(1912年-1949年),男,新安縣人,1932年在國民黨監獄中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出獄后創建山西抗敵決死隊第二縱隊,后奔赴豫西敵后開辟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韓鈞先后擔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副司令員、太岳兵團副司令員、豫陜鄂軍區司令員等職,兩次參加解放洛陽戰役。北平解放后,韓鈞出任中共北平市委委員、市委秘書長兼軍事管委會秘書長。1949年3月23日,韓鈞因操勞過度病逝,年僅37歲。
北冶鎮前北斗村是位于新安縣北部的一個偏僻小山村,從縣城開車得開近一個小時,村子里還能見到用石頭砌的房子。89年前,13歲的韓鈞就是從這里走出,孤身赴洛求學,繼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年少投身革命,獄中死里逃生
韓鈞故居不算小,僅進門左轉的倒座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就是座二層復式小樓。也難怪,韓鈞的爺爺韓景愚是前清秀才,父親韓五桂持家有方,韓家家境較好。得益于此,韓鈞幼時能夠接受教育,從而接觸到新文化,一步步走出小山村,投身革命。
據《新安革命史》記載,1932年8月1日,韓鈞扛著紅旗,率領學生進行抗日游行,行至太平倉(今北京西單一帶),被國民黨當局逮捕,關入“北平軍人反省院”(俗稱草嵐子監獄),這一關就是4年。
20歲的韓鈞進了監獄,反而如魚得水。他與獄中地下黨組織取得聯系,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與敵作面對面的斗爭時,韓鈞常常把敵人說得啞口無言。后來,韓鈞被敵人視為非除不可的對象,被判處死刑。好在執行前夕,《何梅協定》簽訂,負責監獄事宜的憲兵三團匆匆南撤,韓鈞等才幸免于難。
赴晉抗日救國,組建決死縱隊
走出倒座房,穿過一扇小門,左右兩側,廂房相對而立,其中一間屋子堆放著有關韓鈞的資料。據新安縣北冶鎮副鎮長譚朝偉介紹,這里原先還有一張韓鈞的放大照片,后來被放在了縣城里。韓鈞故居曾經過兩次翻修,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整體環境大為改觀。2007年,韓鈞故居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每逢清明,來此祭奠韓鈞的人一撥又一撥。
1937年9月,韓鈞組建山西抗敵決死隊第二縱隊(簡稱決死二縱隊),擔任政治主任,兵力6000余人。那時,全國各地大批愛國青年擁進山西投奔抗日隊伍,而韓鈞,正是接納這批愛國青年的負責人之一。
從韓鈞年表的一系列記載上,可見當時的驚心動魄:1938年2月,日軍調7萬人進犯臨汾,韓鈞率決死二縱隊配合作戰,收復隰縣康城鎮;1938年3月,配合八路軍,殲敵千余,取得午城大捷,同月,粉碎日軍七路圍攻;1938年4月,發展到兵力2萬余;1938年10月,進行北同蒲路伏擊戰,全殲日軍護路隊。
就這樣,韓鈞率領的武裝力量一步步壯大,而后更是與閻錫山斗智斗勇,在山西上演了一出出好戲。
1944年,為了鉗制日軍西進,盡快打開河南敵占區的抗戰局面,中央在延安組建了河南區黨委和河南軍區,任命韓鈞為區黨委委員。臨行前,毛澤東特地請韓鈞和河南區黨委副書記劉子久吃飯,盛贊韓鈞在晉西事變中的當機立斷和驍勇善戰,親切地稱他為“娃娃將軍”。
北平和平解放,參加談判立功
1949年1月,韓鈞作為解放軍代表,參加和平解放北平的談判,而后任中共北平市委員、秘書長兼北平市軍事管委會秘書長。和平接管工作繁重,韓鈞親力親為,常年操勞過度讓他身患重疾。1949年3月23日,韓鈞英年早逝,未能親眼得見新中國成立。
韓鈞逝世后,中共中央組織部委托他當年的獄友、著名理論家楊獻珍撰寫碑文,“韓鈞同志自參加革命以來,經歷法庭、監獄和戰場的考驗,一直是黨和人民革命事業的忠貞而優秀的戰士,他的逝世,實是黨和人民的損失!”
如今,新安縣建起了韓鈞研究會,組織專家學者研究韓鈞的理論和生平。韓鈞的母校省立第四師范、如今的洛陽師范學院開設的“永信班”,正是以韓鈞的曾用名“韓永信”命名的,一代又一代的學子,繼承著韓鈞的精神,像他當年走出前北斗村一樣,奔向祖國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