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屢出昏招:不斬敗將馬謖卻殺名將魏延(2)
2012/4/20 10:56:3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其先祖雍齒曾 經受封為什邡侯。而雍齒之所以能受封,主要是劉邦需要樹個典型,自己能容納仇人的典型,以安人心。
天下平定后,有一天劉邦看見很多臣子聚集在一起議論紛紛,就問張良他們在議論什么。張良說:“他們遲遲得不到分封,正在商議造反。”劉邦很吃驚,問該怎么辦;張良說:“您最恨誰?”劉邦說:“雍齒曾經背叛我投降秦軍,我最恨的當然是他。”張良說:“如果您能封雍齒為侯,那么大家心里都有了譜,就不會造反。”于是劉邦封雍齒為什邡侯,食邑兩千五百戶,功勞列居五十七位。
雍闿當時居住在建寧(今云南曲靖)。他禍亂南方,殺了太守正昂,派人跟吳國聯系,受封為建昌太守。另外一位托孤大臣、都護李嚴為平息事態,給雍闿寫信,曉諭利害。李嚴苦口婆心,寫了整整六頁紙,可雍闿的回信卻只有簡單的幾個字:“蓋聞天無二日,士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態度無比囂張。要說遠,肯定還是吳國更遠。雍闿聯系吳國不過是權宜之計,最終目的是在山高皇帝遠的地方自立。盡管如此,因為內政不穩,諸葛亮并沒有立即出兵,忍了兩年,公元225年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定雍闿、孟獲。七擒七縱幾乎是諸葛亮人生輝煌的頂點,但就在那一年,著名書法家、魏國太傅鐘繇生出一個兒子,取名鐘會。此人將見證諸葛亮一生事業的毀滅。
那時魏延身為漢中太守,地接魏軍,手握重兵。如此大好時機都不反,后面的過激反應,只能說是為情勢所逼,本身并無反意。
如果說“不才明主棄”只是孟浩然的感喟與牢騷,那么“雄才明主棄”則是魏延與諸葛亮兩人共同的人生悲劇。因為真實的魏延,才干相當突出。
先來看看魏延的出身。據《魏延傳》記載,他“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部曲”在漢代本是軍隊的編制名稱,一般而言,將軍或者校尉下轄五部十曲,部曲起初的意思,也就是部下。后來含義逐漸變化。《唐律疏議》上的說法是:“部曲,謂私家所有。”因此梁啟超在《中國文化史稿•奴隸篇》中認為:“部曲初由投靠而來,且多從事戰爭。至唐始變為賤民,形同奴隸。”魏晉南北朝時期,部曲一般指家兵、私兵。也就是說,魏延并非長沙降將。他出身低微,以“部曲”身份追隨劉備入川,因為屢立戰功,而被封為中級軍官“牙門將軍”。
然而等到劉備在漢中稱王時,魏延遭遇突擊提拔: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劉備此言既出,“一軍盡驚”。因為漢中的戰略地位實在太過重要。
漢中對于蜀國的地位有多重要?我們不妨打個比方。中國象棋一代宗師胡榮華有次接受電視采訪,說到自己形形色色的讓棋方式,其中有個方法是把自己的五個卒全部拿掉。主持人聽后不以為然,覺得區區小卒沒什么用場——這也正常。無無能之兵,只有無能之將。這主持人不會下象棋,故而有此印象。胡榮華當然不同意這個見解。他鄭重地說:“可不是這么回事喲,卒子的作用還是很大的。沒有卒子,就像人冬天不穿衣服,會很冷的!”
漢中之于蜀國,就是這樣的御寒衣物。
作為蜀國的前進基地、魏蜀兩軍的緩沖地帶,占據漢中進可北爭關隴,退能南蔽巴蜀。這一點,明眼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楊洪這樣對諸葛亮說:“漢中則益中咽喉,存亡之機會,若 無漢中則無蜀矣。”蜀將黃權也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表達得更為詳盡:“漢中府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
如此重鎮,自當以名將鎮守。大家都認為會派張飛,張飛也以為非己莫屬,可是誰也沒想到,最終劉備的選擇,居然是魏延這么個不起眼的小角色。
劉備當然也知道眾人的想法,為了樹立魏延的威信,特意安排他當著大家的面發表施政綱領,情形不亞于現代的任職答辯。劉備問道:“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道:“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這個豪言壯語讓劉備非常滿意,后來又晉封魏延為鎮北將軍。
后主劉禪即位之初,大面積分封群臣,以便籠絡人心。這時魏延被封為都亭侯。三國是亂世,一切都混亂,包括侯爵;它被分為三級,縣侯、鄉侯、亭侯。曹操封關羽為漢壽亭侯,食邑就是漢壽亭;魏延首次受封時,也是這個級別,食邑只有一個村。不過這沒關系,他后來進步很快。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決意北伐,上了《出師表》,然后進駐漢中,整頓人馬,調運糧草,隨時準備出征。這時魏延的任務是都督前部,官職是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從公元227年到234年,諸葛亮一共組織了六次北伐,《三國演義》上稱為“六出祁山”,其實真正出祁山(今甘肅禮縣祁山堡)只有兩次,其余四次都在別處用兵。這六次北伐,魏延全部參與其中,可謂勞苦功高;其中還有一次,完全是他唱主角。這就是建興八年、公元230年的第四次北伐。
嚴格說起來,這次算不上北伐,至少不是諸葛亮的北伐,頂多是魏延的北伐。起初是魏軍處于攻勢:當年秋天,魏軍兵分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出西城(今陜西省安康西北),張郃出子午谷,曹真出斜谷。諸葛亮屯兵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東)、赤坂(陜西省洋縣東二十里),與之抗衡。適逢天降大雨,連續月余不止,無法交戰,魏軍只好撤退。諸葛亮趁機派魏延和吳懿深入羌中,聯絡羌人,襲擾魏軍后方。
魏延和吳懿隨即帶領本部人馬,向西進入羌人居住區。當年11月,他們招兵買馬,隊伍擴充到一萬多人,不斷襲擾魏軍。魏后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等率軍滅火,兩軍在陽溪展開激戰。最終獲勝的不是魏軍,而是魏延。郭淮等敵不過魏延,只好退到狄道(今甘肅臨洮),當時的隴西郡治所在。郭淮也是魏國名將,魏延能擊敗他,肯定不是“一不小心”。正因為如此,他很快就升任征西大將軍,封南鄭侯。
魏蜀互掐,吳國在干嗎呢?就在那年春天,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一萬官兵“浮海求夷洲及稟州”。衛溫的艦隊從章安(今浙江臨海東南)啟程,在夷洲(臺灣)南部登陸。孫權事先征求意見時,很多人支持,但名將陸遜卻出人意料地表示反對。他認為此舉舍近求遠、得不償失。就當時而論,陸遜自然不錯,但現在來看,孫權此舉還是有功于國。
魏延北伐得勝,不妨再看看諸葛亮的北伐戰果:
公元前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言走斜谷取郿,讓趙云、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此時張郃率軍抗拒,大破馬謖于街亭,蜀軍先勝后敗。唯一的戰果是諸葛亮帶著天水郡西縣的千余戶百姓返回漢中,其中包括姜維。因作戰失敗,諸葛亮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