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諸葛亮屢出昏招:不斬敗將馬謖卻殺名將魏延(4)

2012/4/20 10:56:35 點擊數: 【字體:

在《隆中對》中提出要跟劉備分進合擊、兩路夾攻奪取中原,真正執掌兵權后,慢慢變得謹小慎微,從來都是步步為營、穩扎穩打。而魏延則不,他經常“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
       
    “韓信故事”是怎么回事?很簡單,就是當年韓信從漢中出擊關中時的路徑選擇問題。我們都知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個成語,問題是韓信讓人修的,到底是哪里的棧道?劉邦去漢中走的是哪條道,張良建議燒掉的是哪條道,最后進兵關中,走的又是哪條道?這事必須掰扯清楚。
       
    從關中到漢中,得翻越秦嶺,主要有四條道路:故道,即陳倉道。從陳倉向西南出散關,沿嘉陵江上游(故道水)河谷至今天的陜西鳳縣,轉向東南入褒谷,出谷即達漢中;褒斜道,從今天漢中市褒城鎮的褒谷,直到名將白起的老家郿縣(今陜西眉縣)的斜谷,秦惠王時期修通,全長約二百三十公里;子午道,從杜陵(今西安東南)向南,經過長安縣子午鎮的子午谷到達漢中。這條道基本南北走向,故稱子午道,離長安最近;讜駱道,北口駱谷在今陜西周至西南,南口儻谷在今陜西洋縣北。中間通過駱水河谷、儻水河谷,長四百余里。這條道曲折難行,當時就很少有人經過。如今有驢友想徒步穿越,體驗體驗蜀道之難,竟然找不到絲毫有價值的資料。
       
    這四條道路,陳倉道、子午道和讜駱道秦時究竟有無棧道,不見史書記載,只有褒斜道可以確定,當時已經鋪上棧道。
       
    先說張良建議燒毀的棧道究竟在何處。這一點爭議較小,除《水經注》認為在子午道以外,多數典籍都認為在斜谷,也就是褒斜道上。
       
    《資治通鑒》中有這樣的記載:“漢王遣良歸韓,良因說漢王燒絕所過棧道,以備諸侯盜兵,且示項羽無東意。”意思很明白,張良建議劉邦燒掉的,是來漢中時經過的棧道,不會   是另一條棧道,否則在情理上也說不通。
       
    據《史記•高祖本紀》載:“漢王之國……從杜南入蝕中。”《漢書•高帝紀》亦載:“夏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羽使卒三萬人從漢王,楚子、諸侯之人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
       
    也就是說,劉邦入漢中是“從杜南入蝕中”,這一點確定無疑。問題是這句話如何理解,歷史上一直有分歧,約有三說。
《兵法》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魏延計劃的核心,就是出奇制勝。然而因為與諸葛亮的大政方針不合,一直被“制而不許”,魏延的積極性因此受到極大的打擊,慢慢開始發牢騷:“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就這樣,從見解不同慢慢發展成感情上的疏遠與陌生,最終影響了諸葛亮對他的信任。如果不是如此,素以知人善任而著稱于世的諸葛亮,何至于安排后事時出此下策!
       
    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眼前的這套《三國志》上面落滿塵埃,紙張也已經是衰朽殘年。但盡管如此,透過厚厚的歷史風塵,我依然能夠體會得到魏延當時面臨的巨大壓力。這種壓力絕非僅僅是面子上的過不去。一旦楊儀根據“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的密令率領主力徑自撤退,魏延一部要獨自面對司馬懿的數萬鐵騎。諸葛亮統帥大軍尚且只能與魏軍相持,魏延以偏師對付魏軍主力,豈非以卵擊石?此時跟隨大軍撤退不僅面子上過不去,回去恐怕還有秋后算賬的問題,無論如何他違背了丞相的政治囑托,老對頭楊儀肯定不會善罷甘休;不退吧只有投降一途,否則難免會被對手吞并。真可謂左右為難。扯碎龍袍也是死,打死太子也是死。魏延在這樣一個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大背景下作出極端選擇,完全符合他的性格。而這一點,恰恰是諸葛亮的失誤之所在。作為統帥,他對手下文官武將的性格,應該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難道不是么?

    蜀國的力量本來就比較薄弱,從開創基業之初直到最后消亡,一直沒能出現曹操那樣戰將如風謀士如云的輝煌局面,人才匱乏一直困擾著決策層,否則也不至于“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唯其如此,魏延鋌而走險的極端選擇,無論對他自己還是對蜀漢基業,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和損失。而造成這個悲劇的根源何在呢?靠人治而非法治,或者說機(構)治。
        
    魏延和楊儀結怨,肯定有自己“性矜高”的原因;不能贏得諸葛亮的信任與好感,大概也與他自己牢騷滿腹不無聯系,套用一句時髦的現代話,叫做“溝通能力”有問題。但最關鍵的一點,還在于人才的選拔、干部的任用僅僅一個人說了算,沒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劉備在世時,還能拿點主意,因此魏延才有直接向諸葛亮陳述己見的機會。劉備一死,后主是稀泥糊不上墻,大事完全決于諸葛亮;偏偏諸葛亮又看不上魏延的策略,認為都不可行。在這種情況下,魏延如果不受排斥,豈非怪事。

    然而排斥魏延是大錯,重用馬謖更是大錯。
       
    如果推選最有名的五出京劇老生戲,那一定少不了“失•空•斬”:《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三出連本折子戲的統稱。這出戲的主角兒當然是老生諸葛亮,然而推動劇情發展的,卻是花臉馬謖。此人是荊州襄陽郡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字幼常。兄弟五人皆有賢名,號稱“馬氏五常”。其中馬謖和馬良名氣最大。對于馬謖,大家都知道劉備曾有“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結論,但對失街亭的原因,大概還停留在馬謖堅持出戰、甚至不惜立所謂的軍令狀這個小說演義的層面上。這當然不是歷史事實。據《三國志•蜀書•馬良馬謖傳》記載,“時有宿將魏延吳壹(懿)等,諸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眾在前。”也就是說,諸葛亮不僅完全忘記了劉備的遺言,當時也是力排眾議而選擇了馬謖的,我想那個場面肯定相當激烈。
       
    街亭敗仗后,諸葛亮要執行戰場紀律,殺掉馬謖。這一點,當時他選定的接班人蔣琬也有不同意見。他說:“昔楚殺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
       
    蔣琬說的是晉文公重耳的故事。他為了圖謀霸業,于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以援助宋國為名,與成得臣指揮的楚國大軍爭奪中原霸權,最終爆發城濮(今河南濮陽附近)之戰。這是晉楚爭霸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退避三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期間。成得臣字子玉,是楚國令尹。他不顧楚成王勸告,窮兵黷武,最終大敗。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焚楚軍,火數日不息。文公嘆。左右曰:勝楚而君猶憂,何?文公曰:吾聞能戰勝安者唯圣人,是以懼。且子玉猶在,庸可喜乎。子玉之敗而歸,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貪與晉戰,讓責子玉,子玉自殺。晉文公曰:我擊其外,楚誅其內。內外相應。于是乃喜。”也就是說,盡管打了勝仗,重耳依然憂心忡忡,因為子玉還在。然而后來因為受到楚成王的指責,子玉羞愧自殺,消息傳出,重耳于是喜出望外。
       
    蔣琬的話不能說沒有道理,但諸葛亮更有道理。他跟馬謖、馬良的私交都非常密切,之所以執意要動刀,是因為后者還有更加嚴重的情節:敗后逃亡。
當時向朗為丞相長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