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屢出昏招:不斬敗將馬謖卻殺名將魏延(5)
2012/4/20 10:56:3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史,隨軍征戰。他與馬謖感情很好。《向朗傳》中有這樣的話:“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就是說,街亭戰敗后,馬謖并未投案自首、回營請罪,而是畏罪潛逃。長史向朗知情不舉,被諸葛亮撤職。必定是這段曲折,讓諸葛亮起了殺心。《諸葛亮傳》中稱諸葛亮“戳謖以謝眾”,《王平傳》中進一步記載:“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
然而馬謖最終卻并非死于軍法。《馬謖傳》對此有明確記載:“謖下獄物故”,即死刑還沒來得及執行,他已經病死于獄中,時年三十九歲。看來三十九歲確實是道門檻兒,岳飛沒邁過去,鄭成功沒邁過去,還有格瓦拉與肖邦,統統倒在門檻兒之前,再加上這個才能出眾的馬謖。他雖然不是統兵的將才,卻是高明的參謀之才,特別善于謀劃判斷。而正是這一點,模糊了諸葛亮的視線:他混淆了謀劃能力與執行能力的區別。
有人認為諸葛亮斬馬謖是處置不當錯上加錯,甚至有點尋找替罪羊之嫌。這個看法又過了頭。對此陳壽的觀點很有參考意義。當時其父在馬謖手下任參軍,也連帶受了髡刑,被剃成光頭,以示羞辱。他失去功名,只得回家娶妻生子,養育出了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壽。盡管父親遭受恥辱,但陳壽依然堅持史家的原則,絲毫沒有提及,所以現在誰也不知道其父的名字;更重要的是,他對諸葛亮處置此事的態度,絲毫沒有責難,字里行間反而大加贊頌。可為側面印證。
詎同西蜀偏安,總為幼常揮痛淚;
凄絕東山零雨,終憐管叔誤流言。
這是當年少帥張學良以雷霆行動,果斷殺掉桀驁不馴的楊宇霆、常蔭槐后,為楊宇霆寫的挽聯。楊、常二人是東北元老,父帥的左膀右臂,張學良之所以要殺掉他們,是因為他們飛揚跋扈,直接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不過張學良事后絲毫沒有株連官員部下,而且“罪不及妻孥”:給二人家里分別送去萬元撫慰金,隆重安排葬禮不說,還親手為二人寫了挽聯。 給常蔭槐的挽聯是:
天地鑒余心,同為流言悲蔡叔;
江山還漢室,敢因家事罪淮陰。
這兩副挽聯寫得都很好。對仗略有問題——考慮到作者身份特殊,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用典非常貼切。將蔡叔、管叔的故事分開,以馬謖類比楊宇霆,韓信類比常蔭槐。楊、常二人到底該不該殺暫且不說,從張學良對楊宇霆的態度,可以約略想見當時的諸葛亮對馬謖的心情。揮淚而斬,不得不殺;換句更酷的話,叫做痛下殺手。他殺馬謖——盡管沒能殺成——沒有問題,問題只出在對馬謖的使用上。
用錯一個人,丟了三個郡。最嚴重的是,全軍后路都有被切斷的危險,諸葛亮不得不匆匆退兵,可謂喪師辱國。若非如此,他又何必堅持自貶呢。【原標題:諸葛亮屢出昏招:不斬敗將馬謖卻殺名將魏延】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