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屢出昏招:不斬敗將馬謖卻殺名將魏延(3)
2012/4/20 10:56:3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這是一出祁山。
同年冬,魏、吳交兵,魏軍主力東調,關中空虛。諸葛亮立即出散關(今陜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陳倉區)。圍攻二十多天,城固難下,蜀軍倉促起兵,軍糧不足,只得退回漢中。這次的收獲,是斬殺了前來追趕的魏將王雙。草沒摟著,但打到了兔子。
公元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攻下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以便奪取這里的夏糧作為軍資,以戰養戰。魏國雍州刺史郭淮引兵來救,諸葛亮聞訊也趕到建威(甘肅省西和縣西)聲援。郭淮自知不敵,隨即退兵,蜀國獲得上述二郡,諸葛亮因此恢復丞相名號。這是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同年趙云病故,孫權稱帝;吳蜀相約中分天下,豫、青、徐、幽四州歸吳,兗、冀、并、涼屬蜀,司州以函谷關為界;《七步詩》的作者曹植被改封為東阿王,食邑三千戶。盡管昔日的競爭者、兄長曹丕已死,但曹丕一直未能轉運,名義為王,其實是軟禁,因為合法的活動范圍只有以東阿為中心的三十里。抑郁悲憤之中,他開創了佛教的梵唄音樂。
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再度率大軍攻祁山,以木牛流馬運送軍資。時魏國大都督曹真病重,司馬懿統兵御敵。諸葛亮搶割了上邽(今甘肅天水)的小麥以充軍糧,司馬懿追擊到鹵城(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不敢出戰。后來兩軍交兵,魏延等人斬敵甲首三千級,繳獲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雨季,蜀道難行,李嚴因運糧不濟,謊稱吳已與魏聯和、即將來攻,請諸葛亮還師。魏國大將張郃追擊至木門(差不多在今甘肅禮縣和天水的中點處),中箭身亡。這是第五次北伐,二出祁山。
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統兵褒斜道,占據武功五丈原(今陜西岐山南)。司馬懿據守不出,蜀軍隨即在渭河沿岸屯田。當年八月,諸葛亮病逝于軍中,楊儀等率軍還師,魏延“反叛” 事件爆發。這一年里,幾乎從未執掌過政權的漢獻帝劉協,也畫上了五十四歲的人生句號。
六次北伐,魏延都是干將,而且兩次立功,可見他并非庸才。既然如此,諸葛亮又為何不肯信任重用?主要原因在于兩人的性格、確切地說是軍事見解互相矛盾。“諸葛一生唯謹慎”,他早年也許還有一些開拓進取的冒險精神,比如在《隆中對》中提出要跟劉備分進合擊、兩路夾攻奪取中原,真正執掌兵權后,慢慢變得謹小慎微,從來都是步步為營、穩扎穩打。而魏延則不,他經常“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
“韓信故事”是怎么回事?很簡單,就是當年韓信從漢中出擊關中時的路徑選擇問題。我們都知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個成語,問題是韓信讓人修的,到底是哪里的棧道?劉邦去漢中走的是哪條道,張良建議燒掉的是哪條道,最后進兵關中,走的又是哪條道?這事必須掰扯清楚。
從關中到漢中,得翻越秦嶺,主要有四條道路:故道,即陳倉道。從陳倉向西南出散關,沿嘉陵江上游(故道水)河谷至今天的陜西鳳縣,轉向東南入褒谷,出谷即達漢中;褒斜道,從今天漢中市褒城鎮的褒谷,直到名將白起的老家郿縣(今陜西眉縣)的斜谷,秦惠王時期修通,全長約二百三十公里;子午道,從杜陵(今西安東南)向南,經過長安縣子午鎮的子午谷到達漢中。這條道基本南北走向,故稱子午道,離長安最近;讜駱道,北口駱谷在今陜西周至西南,南口儻谷在今陜西洋縣北。中間通過駱水河谷、儻水河谷,長四百余里。這條道曲折難行,當時就很少有人經過。如今有驢友想徒步穿越,體驗體驗蜀道之難,竟然找不到絲毫有價值的資料。
這四條道路,陳倉道、子午道和讜駱道秦時究竟有無棧道,不見史書記載,只有褒斜道可以確定,當時已經鋪上棧道。
先說張良建議燒毀的棧道究竟在何處。這一點爭議較小,除《水經注》認為在子午道以外,多數典籍都認為在斜谷,也就是褒斜道上。
《資治通鑒》中有這樣的記載:“漢王遣良歸韓,良因說漢王燒絕所過棧道,以備諸侯盜兵,且示項羽無東意。”意思很明白,張良建議劉邦燒掉的,是來漢中時經過的棧道,不會是另一條棧道,否則在情理上也說不通。
據《史記•高祖本紀》載:“漢王之國……從杜南入蝕中。”《漢書•高帝紀》亦載:“夏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羽使卒三萬人從漢王,楚子、諸侯之人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
也就是說,劉邦入漢中是“從杜南入蝕中”,這一點確定無疑。問題是這句話如何理解,歷史上一直有分歧,約有三說。
魏延北伐得勝,不妨再看看諸葛亮的北伐戰果:
公元前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言走斜谷取郿,讓趙云、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此時張郃率軍抗拒,大破馬謖于街亭,蜀軍先勝后敗。唯一的戰果是諸葛亮帶著天水郡西縣的千余戶百姓返回漢中,其中包括姜維。因作戰失敗,諸葛亮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這是一出祁山。
同年冬,魏、吳交兵,魏軍主力東調,關中空虛。諸葛亮立即出散關(今陜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陳倉區)。圍攻二十多天,城固難下,蜀軍倉促起兵,軍糧不足,只得退回漢中。這次的收獲,是斬殺了前來追趕的魏將王雙。草沒摟著,但打到了兔子。
公元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攻下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以便奪取這里的夏糧作為軍資,以戰養戰。魏國雍州刺史郭淮引兵來救,諸葛亮聞訊也趕到建威(甘肅省西和縣西)聲援。郭淮自知不敵,隨即退兵,蜀國獲得上述二郡,諸葛亮因此恢復丞相名號。這是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同年趙云病故,孫權稱帝;吳蜀相約中分天下,豫、青、徐、幽四州歸吳,兗、冀、并、涼屬蜀,司州以函谷關為界;《七步詩》的作者曹植被改封為東阿王,食邑三千戶。盡管昔日的競爭者、兄長曹丕已死,但曹丕一直未能轉運,名義為王,其實是軟禁,因為合法的活動范圍只有以東阿為中心的三十里。抑郁悲憤之中,他開創了佛教的梵唄音樂。
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再度率大軍攻祁山,以木牛流馬運送軍資。時魏國大都督曹真病重,司馬懿統兵御敵。諸葛亮搶割了上邽(今甘肅天水)的小麥以充軍糧,司馬懿追擊到鹵城(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不敢出戰。后來兩軍交兵,魏延等人斬敵甲首三千級,繳獲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雨季,蜀道難行,李嚴因運糧不濟,謊稱吳已與魏聯和、即將來攻,請諸葛亮還師。魏國大將張郃追擊至木門(差不多在今甘肅禮縣和天水的中點處),中箭身亡。這是第五次北伐,二出祁山。
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統兵褒斜道,占據武功五丈原(今陜西岐山南)。司馬懿據守不出,蜀軍隨即在渭河沿岸屯田。當年八月,諸葛亮病逝于軍中,楊儀等率軍還師,魏延“反叛”事件爆發。這一年里,幾乎從未執掌過政權的漢獻帝劉協,也畫上了五十四歲的人生句號。
六次北伐,魏延都是干將,而且兩次立功,可見他并非庸才。既然如此,諸葛亮又為何不肯信任重用?主要原因在于兩人的性格、確切地說是軍事見解互相矛盾。“諸葛一生唯謹慎”,他早年也許還有一些開拓進取的冒險精神,比如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