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過,史記中后人替吳起辯護說:李悝說吳起貪,那只是他積累千金,只為求得仕位,大顯身手,不是真貪,貪的只是榮譽和名聲罷了,所以不奔母喪,殺妻求魯將,有著我行我素的上進心。一被魏文侯錄用,就盡廉能,和后世漢之陳平之為人有什么不同啊?
吳起到魏是公元前410 年,魏文侯此時已經上臺37年,由于受到魏文侯多年重用,李悝銳意改革,大顯身手,魏氏很快通過改革富強起來,已經成為戰(zhàn)國最初100年的第一強。(秦國在秦穆公時雖然已經是春秋五霸之一,這時候還不夠強,它依舊是遠在西部邊陲尚未開化的土包子國家,連貨幣都沒有呢,保持人殉的陋習)。這樣吳起在魏國立住了腳,后來懷著強烈的事業(yè)心,以他幾乎一半的人生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絕大部分工作經歷。
魏文侯不以“小惡掩其大美”,決心重用吳起,次年即周威烈王17年,任命32歲的他為將軍伐秦。率軍攻打秦國,經涇水之戰(zhàn),至鄭還,筑洛陰、郃陽。
吳起在魏國嶄露頭角后,自公元前409年及其后的幾年征戰(zhàn)中,吳起西出黃河,躍過秦晉大峽谷,擊秦。他料敵制勝,連戰(zhàn)皆捷,一舉奪占了韓城、大荔、澄城、合陽、華縣等五座秦國城池。這“河西五城”,基本也就是在過去的百多年里,晉惠公與秦穆公反復爭奪的要地,具體是在黃河(秦晉大峽谷)以西,陜西洛河以東,一條南北狹長,東西縱深150華里的戰(zhàn)略要地,稱“西河之地”。吳起盡占西河之地的重大勝利,一舒晉人百年之積怨,后,把魏家的疆域,西推到陜西境內。把戰(zhàn)略防御前沿,推進到秦人腹地,使秦人喪失了函谷關等東部要塞的防御優(yōu)勢,取得有利的戰(zhàn)略態(tài)勢。他立下的赫赫戰(zhàn)功,使魏文侯第一次取得疆土上的實質勝利,使魏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出現興旺景象,“文侯由此得譽于諸侯”。秦軍退過洛水以后,沿河布防,伺機反攻。鑒于西河之地戰(zhàn)略重要性,為了鞏固邊疆,魏文侯單獨設立西部軍區(qū),將西河之地置為西河郡,任命吳起為相當于西部軍政委員會主席職位的西河守,防衛(wèi)秦國和韓國。實際上,除少數去別處征戰(zhàn)外,吳起在魏國基本上就是履該西河守之職。這二十多年的期間,吳起用自己的文韜武略,開發(fā)邊疆,“治四境之內,成馴教,變習俗”,“盡地力之教”,發(fā)展農業(yè),表現了卓越的軍政才干。
吳起追求功名是一往無前,不擇手段,雖在道德上為千夫所指,但出于強烈的事業(yè)心及其超凡的毅力,身體力行,成為滿足孫武前輩要求當將領的“智、信、仁、勇、嚴”五種品格具備的典范。
吳起做將軍時,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負干糧,和士卒共擔勞苦。他關懷體恤普通士卒的疾苦,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為卒吮膿”一事。史記載士卒中有人生瘡,吳起就毫不猶豫用嘴為他吸膿。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后大哭起來。別人說:“你兒子只是個士卒,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取瘡上的膿,你為什么還要哭呢,”母親說:“不是這樣啊。往年吳將軍為他父親吸過瘡上的膿,他父親作戰(zhàn)時就一往無前地拼命,所以就戰(zhàn)死了。現在吳將軍又為我兒子吸瘡上的膿,我不知兒子又將死到哪里了,所以我哭哇~~~。”
吳起對孫武語錄活學活用,這種愛兵如子的模范事跡,當然是極大地感動了全軍上下,增強了部隊的凝聚力,使得魏軍官兵士氣大振,斗志高昂,一旦吳起號令,個個出生入死,英勇殺敵,奪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公元前408 年,吳起連續(xù)三你跟隨樂羊對中山的攻滅戰(zhàn),直至公元前406 年徹底滅亡中山。之后,由翟璜推薦,魏文侯任吳起為西河守。這一年(公元前406 年),西門豹讓河伯以身作則,扔進河里喂王八后,治鄴。
大概魏文侯確實賢明,錢、地位和女人,都是不吝嗇的,比小里小氣的魯君大方得多。能干的吳起,得到厚遇,根本就沒必要去收外國的賄賂,得到“廉平”的良好評價,看來這也是高薪養(yǎng)廉。吳起善用兵,盡得軍心。駐守西河期間,吳起統率魏軍與秦軍多次交鋒,不斷給對手以重創(chuàng),使驕橫好戰(zhàn)的秦軍不能東進一步。
“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歷史事實和自己的成功戰(zhàn)爭實踐使吳起認識到兵員數量無關要害,關鍵在于戰(zhàn)斗力,因此治軍主張兵不在多而在“治”。在世界上他以招募而不是傳統征發(fā)形式組建的職業(yè)化“常備軍”。在軍事上招募良材創(chuàng)建“武卒”,建立了列國第一支經過嚴格挑選、嚴格訓練的特種精銳部隊作為常備軍。吳起招募的武卒,需要經過苛刻的考核,招兵標準是:全副三層甲胃(上身甲、股甲、脛 甲),著胄(頭盔),操十二石之弩,挎箭50枚,帶劍,荷戈,裹三日之口糧,負重奔跑,由拂曉至日中,能奔跑100里,才能應征人伍。想到祖先如此的耐勞,我都沒有興趣看現代奧運會的鐵人三項及長跑等耐力項目了。“武卒”被錄取后,按各人特長進行編隊,武器職責各有序列。吳起采取由單兵到多兵、分隊到合成的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使他們完全脫離生產,專心操演。而且特殊優(yōu)待“武卒”家屬,不但全家免去徭役賦稅,還給家里以土地房屋(真是一人參軍,全家光榮)。這些武卒跟傳統的征兵制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吳起給武卒們發(fā)工資,立功了還有賞爵和田地,成為職業(yè)化的軍人,所以驍勇善戰(zhàn)。這一史無先例的創(chuàng)舉,開后代募兵制的先河。魏國的“武卒”在當時諸侯各國引起很大反響,列國后來相繼效仿。
吳起軍事藝術水平很高,曾經利用險要的地形,就可以“以一擊十”,創(chuàng)造了五萬精兵“兼(加)車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吳子•勵士》)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戰(zhàn)例。尉繚子說:“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尉繚子•制談第三》)。
吳起身兼儒法兩家,但他本質更近法家,其治軍思想的講究“嚴法”。對秦作戰(zhàn)中,兩軍列陣,一個士卒還沒得到命令就奮勇沖向敵陣,斬獲敵人兩首級提回來,吳起不但不給賞,反而命令將他立即斬首。掌管軍法的官吏勸說道:“這個人是難得的材士,殺了太可惜,不要斬吧。”吳起回答說:“他是材士沒錯,但是不遵守我的命令任意行動,就必須處死。”吳起用這種“愛卒”、“嚴法”并施的思想帶兵,大家無不“感恩”、“服威”,形成了強大的戰(zhàn)斗力。
吳起初任西河守,立木為信,從事變法改革。他把一個柱子放在東門外,下令:“有誰能把它搬到西門之外的,行賞。”老百姓爭先去搬。吳起認為民心可用,于是下令“明天將攻打某某個哨亭,能首先登上去的,授官國大夫,賞賜上等的田宅。”到進攻時,人人爭先,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公元前403年,齊國發(fā)生內亂。由于叛亂者投奔了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