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吳子•料敵》中總結(jié)了碰到有利時機“擊之勿疑”的八種情況:
即一是大風(fēng)嚴寒,軍隊半夜出發(fā),晝夜行軍,破冰渡河,不顧士卒艱難;二是在炎熱的夏天,隊伍出發(fā)得遲,正好烈日當(dāng)頭,行軍又急,不管士卒饑渴,只是拼命趕路;三是隊伍在外時間很久,糧食吃完,民眾埋怨甚至憤怒,淫言怪事屢次出現(xiàn),而將領(lǐng)無法禁止;四是部隊的物資耗盡,連柴草也很少,卻遇上陰雨天氣,想掠搶又沒有地方;五是戰(zhàn)士不多,水土不服,兵馬生病,四鄰的援兵未到;六是長途跋涉,已近黃昏,士卒疲勞恐懼又不得食,都脫下鎧甲隨地休息;七是將領(lǐng)和官吏都沒有威信,士卒心神不定,全軍多次發(fā)生驚亂,而部隊孤立無援;八是兵力部署未定,宿營地也未安排好,爬山過險,只有一半人通過。凡是遇到以上情況,不用占卜就應(yīng)立即派兵出擊。
遇到形勢不利時,吳起則歸納了“避之勿疑”的六種情況:
一曰土地廣大,人民富眾;二曰上愛其下,惠施流布;三曰賞信刑察,發(fā)必得時;四曰陳功居列,任賢使能;五曰師徒之眾,甲兵之精;六曰四鄰之助,大國之援。
《吳子•料敵》在選擇有力戰(zhàn)機時,提出了“急擊勿疑”的十三種情況:“敵人遠道而來,剛剛到達,隊伍還沒有整頓好;部隊已吃飯,但還沒有設(shè)戒備;慌忙逃走;過于疲勞;沒有占據(jù)有利的地形,失掉戰(zhàn)機,陷于被動;長途跋涉而后繼部隊還沒有到達目的地;涉水渡河只渡一半;在險要的狹窄道路上行軍;旗幟亂動,部隊混亂;部隊的陣勢頻繁變動;將領(lǐng)脫離了士卒;軍心恐怖,凡是碰到以上情況,應(yīng)選擇精銳的部隊作前鋒,同時配備力量進行包圍,毫不猶豫地迅速發(fā)動進攻。”
再“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有扈氏之君,恃眾好勇,以喪其社稷。(《吳子•圖國》)”,闡述了一個國君若是只講求文德而廢棄武備,被后來的宋王朝做了典型例證,本來也應(yīng)該對前一時期傻到幾乎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中國政府起一警醒作用。
注①索隱按:王劭云:“此李悝言吳起貪。下文云‘魏文侯知起廉,盡能得士心’,又公叔之仆稱起‘為人節(jié)廉’,豈前貪而后廉,何言之相反也?”今按:
李悝言起貪者,起本家累千金,破產(chǎn)求仕,非實貪也;蓋言貪者,是貪榮名耳,故母死不赴,殺妻將魯是也。或者起未委質(zhì)于魏,猶有貪夡,及其見用,則盡廉能,亦何異乎陳平之為人也。
注②: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③武侯曰:“善。”
——《史記》卷六十六《孫子吳起傳》
注③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龍門子凝道記》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原標題:戰(zhàn)國名將之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