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鐘嶸的文學觀念 及詩學理想(4)

2012/4/25 12:07:09 點擊數: 【字體:

劉勰的《文心雕龍》更是把文體分為詩、樂府、賦、頌、贊、祝、盟、銘等三十三類。
       
    但是,他們只談區別,卻把文學和非文學混在一起。只有鐘嶸從詩歌的本質出發,以“吟詠情性”為標準,指出了文學的“詩”和非文學的“經國文符”、“撰德駁奏”在寫作方法上的不同!对娖贰沸蛘f:
       
    夫屬詞比事,乃為通談。若乃經國文符,應資博 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
       
    由此,他提出“直尋”的創作方法并舉例說:
      
    “思君如流水”(徐干《室思》),既是即目; “高臺多悲風”(曹植《雜詩》),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張華詩句),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謝靈運《歲暮》),詎出經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 
       
    用“直尋”的方法,寫生活的“所見”、“即目”。這種直面其景,直抒其情的創作論,與“吟詠情性”的本質論是互為表里的。此困境一。
        
    困境之二:什么時候冒出寫詩要講四聲八病,標準的走火入魔。
        
    一簡之中要講平上去入,兩句之中,要協調輕重聲響。寫詩突然變得困難了,也變得混亂了。明顯地對自由地抒寫懷抱,對吟詠情性不利;谕瑯拥恼J識,鐘嶸反對在詩中用典,堆砌學問的同時,也反對拘忌聲病,有礙真美的創作傾向。
        
    如果說,前一個目標主要針對任昉、王元長等人;那么,后一個目標主要是針對沈約的。

    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要求四聲制韻,追求精密諧美,提出:“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
       
    鐘嶸認為,這種追求音響效果的做法,勢必會影響感情的表達,妨礙真美的傳遞。在社會上產生不良的風氣,造成流弊。這就是:“士流景慕,務為精密;襞積細微,專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傷其真美。”鐘嶸自稱:“至平上去入,則余病未能;蜂腰鶴膝,閭里已甚。”從吟詠情性的詩歌本質出發,他主張取消套在自由吟詠上的枷鎖: 
        
    余謂:文制本須諷誦,不可蹇礙;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利,斯為足矣。
        
    盡管從詩歌聲律已經成熟的今天看,鐘嶸的這一主張未免顯得保守,經過永明詩人和宮體詩人集體的努力,聲律入詩最初階段產生的弊端已不斷被克服,事實證明聲律入詩的可行性和生命力,但是,鐘嶸反對聲病的大原則是正確的。四聲至唐,逐漸發展成“平仄二元”的歷程,同樣是由詩人實踐,批評家批評共同完成的,是同一事物正、反合力的結果。試想,假如沒有鐘嶸那樣的批評家從反面提供不同的意見,這種發展也許會變得相當緩慢。 
       
    作為創作論的核心,鐘嶸取“六義”中的“三義”,賦予它新的意義,使它們更接近審美和吟詠情性。這就掙脫了漢儒經義的桎梏。在具體運用時,他又提倡“賦、比、興”酌而用之,避免單調的方法帶來膚淺和讓人讀得很累的作品!对娖贰沸蛘f:
       
    弘斯三義,酌而用之。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詠①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人之至也。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若但用賦體,則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嬉成流移,文無止泊,有蕪蔓之累矣。 
       
    ① 詠,原作“味”,據明《群書考索》本校改。
       
     這種創作方法的考慮,是與詩歌本質的確定聯系在一起的。

    鐘嶸的詩歌發生論、本質論、詩體論、創作論,除了在《詩品》序里加以闡述,體現在上、中、下三品的具體品評中外,還體現在《詩品》的整體結構中。如詩體論體現在只評歷代五言詩上;創作論由三品升降來指導詩人應該怎么寫和不該怎么寫。鐘嶸批評前輩理論家沒有品第,不顯優劣說:
       
    陸機《文賦》,通而無貶;李充《翰林》,疏而不切;王微《鴻寶》,密而無裁;顏延論文,精而難曉;摯虞《文志》,詳而博贍,頗曰知言:觀斯數家,皆就談文體,而不顯優劣。至于謝客集詩,逢詩輒取,張隱《文士》,逢文即書。諸英志錄,并義在文,曾無品第。
鐘嶸批評他們,正是批評他們空談理論,空談文體,沒有選擇,沒有優劣的顯現。放棄品第,等于放棄了對詩歌創作實際的指導。這是難以令人滿意的。
       
    從《詩品》上品十二人:漢三人(古詩算一人);魏三人;晉五人;宋一人;齊、梁均無人的實際看,鐘嶸對齊、梁詩風的批評和反撥是十分明顯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詩品》三卷既是詩歌理論著作,又是詩歌批評著作。
       
    (五)詩歌美學理想 
       
    鐘嶸是一個充滿理想,充滿追求的批評家。他尚氣、慕采、好奇,有重視骨鯁的個性。他寫《詩品》的原因,除了《南史》本傳說他與沈約有宿怨,以此報復沈約外,更重要的,也許是為了表述自己的詩學理想,為詩壇建立座標,提供準則。在古今詩人中,最能體現鐘嶸美學理想的詩人是曹植。上品評曹植說: 其源出于《國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嗟乎!陳思之于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爾懷鉛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暉以自燭。故孔氏之門如用詩,則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陽、潘、陸,自可坐于廊廡之間矣。
       
     這是魏詩人曹植,更是鐘嶸心目中的曹植。鐘嶸從曹植的詩歌中概括出自己的詩學理想,又以對曹植的理想化,使自己的詩學理想得以體現。其中,“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正是鐘嶸詩學理想的核心。
       
    這一核心包括兩組美學范疇:
        
    一是感情內容上的“雅”、“怨”;二是體制風格上的“文”、“質”。
       
    鐘嶸把詩歌感情分成兩種不同的美學類型:即源出《詩經》的“雅”和源出《楚辭》的“怨”。“雅”為雅正,代表典雅和高層次、高品味的美學原則;“怨”為怨悱,代表了漢魏以來以悲為美的思想。鐘嶸的美學理想是:感情內容上,要求“雅”、“怨”結合;風格體制上,要求“文”與“質”;“風力”與“丹彩”;“骨氣”與“詞采”的結合。把這種處于兩極,又對立,又統一的美學要素合在一起,使剛性的詩歌精神與柔性的詞采相融合,體現剛柔相濟的美學原則,當是受《周易》美學思想的影響。在批評實踐中,鐘嶸正是以這種美學原則來品評古今詩人的。

    先看感情類型:凡入品的詩人,感情多與“雅”、“怨”有關: 
       
    上品:古詩&ldqu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華鐘氏網 作者:曹旭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