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能看也能吃”的誘惑
2014/6/5 18:45:1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美好的東西都會讓人向往,讓人愛不釋手、割舍不下。洛陽成為名副其實的牡丹城就是這樣。
美好的東西也都知道“感恩”。牡丹即是如此,盛開時可以觀賞,丹皮可入藥,籽可榨油,種苗可出售……如今增添了新的用處:食用。
怎么會想到把嬌艷的牡丹變為可口的美食的呢?還是聽聽牡丹餅研制者任全福先生的講述吧。
1983年,任全福在廣州酒家任經理。當時,酒家生產銷售的面包好吃實惠,頗有市場。不知何時起,市面上出現了大量來自安徽安慶的盒裝點心。
為什么那么遠地方的點心能打入洛陽市場,而本地卻沒有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食品呢?從此,做出一種本土化、有特色的新式糕點的想法,在任全福的心中悄然而生。
1996年,任全福創辦了全福食品公司,從生產面包與點心起家,成長為本土知名品牌。然而,那個想法始終沒有在他的腦海中消失。
偶然間,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關于蘇杭點心的一段記述引起了他的注意:“吳(蘇州)越(杭州)本為一家……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銀炙餅、牡丹餅、開爐餅、甘露餅……”
排在第二位的“牡丹餅”,讓他豁然開朗:牡丹素有花王之稱,又以洛陽牡丹最貴,如果將牡丹的內涵糅合在食品中,豈不剛好代表洛陽的文化特點?
一個歷史傳說,又給了他幾許靈感。傳說唐時武則天被遣送長安削發為尼時,偶然以牡丹花瓣為原料,配以豆子、紅棗等制成素餅,味道獨特。武則天執政后,每逢花開,便令御廚取嫩花做成精美甜點“牡丹餅”。
國家在1996年提出的“大豆星火計劃”,則在現實中給了他啟發。
于是,經過幾個月反復研制與廣泛征求意見,2005年年底,第一代牡丹餅終于出爐,并推向市場。接下來,公司研制出了“洛陽牡丹餅”、“黑牡丹餅”、“牡丹酥”、“鮮花牡丹餅”等系列牡丹餅產品。
2008年9月,在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博覽會上,牡丹餅系列食品獲得“優質獎”。
近日,在全福食品公司技術控制部經理趙建偉的帶領下,記者有幸目睹了牡丹餅的制作工藝。
上午,公司派人到周邊花田中采摘新鮮的牡丹花瓣。在原料車間內,七八名著白色工裝的師傅仔細挑揀花瓣,去掉雜質,按白、粉、紅等不同顏色分放。
挑選好的花瓣被送到另一個車間,清洗、撈出、瀝干水分,然后送進攪拌機,加上適量的白糖,攪拌成泥。師傅們又把花泥放入大壇子,腌制3個月后,將變成牡丹花醬。再按一定比例往豆沙餡里加入牡丹花醬,攪拌均勻,通過包餡機,裹上一層以豆粉為主料的外衣,牡丹餅就成型了。刷一層雞蛋,送進烤箱,不一會兒,牡丹餅就正式出爐了。
任全福將牡丹餅特點概括為三句話:濃郁芳香,口感酥松綿軟,形態雍容富貴。
有研究成果表明,牡丹花瓣中含有13種氨基酸、復合維生素、糖類和黃酮類物質,都是人體必需的;另具有多種酶、7種常量元素和5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營養極為豐富。牡丹餅系列食品正逐步成為消費者新寵,成為洛陽對外宣傳的名片。
【原標題:(探析牡丹餅傳奇)“牡丹能看也能吃”的誘惑】作者:李松戰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新聞網(200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