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人吃烙饃十分老練,拿起一張烙饃左手一托,右手夾菜往饃上一攤,隨手一卷即可吃之。
武陟烙饃種類甚多,有死面未發的烙饃、有發面烙饃、有油烙饃、有菜烙饃、有稀汁面烙饃、有芝麻鹽焦烙饃等。人們不禁會問:“烙饃是怎么來的呢?”
據說西漢末年,武陟那時稱懷縣,劉秀把懷縣城定為戰時首都,稱為懷都。他在懷都扎下大本營,在懷宮中發號施令,派遣大軍圍攻洛陽。時值酷暑,赤日炎炎,如蒸似烤,熱得人喘不過氣來。前方戰事緊急,后勤供應極為困難。天熱火燎,飯餿饃霉,前線將士難以下咽,勉強吞下肚去,免不了腹痛腸鳴,鬧肚拉稀,躺倒一大片,戰斗力急劇下降。劉秀急得兩眼冒火,滿嘴起泡。祭遵見狀,為主分憂,向董永夫婦告急求援。
正晌午的太陽格外毒,祭遵渾身上下直往下流汗。年已50多歲的董永聽了祭遵的告急,急得在地上轉圈,一時也想不出什么辦法。董永的妻子張七姐指著放在案板上搟好的大面葉說:“咱先下面葉吃飯吧,要不然這么毒的日頭,不下鍋煮也給烙熟了。”這句話使董永一下子豁然開朗,頓時有了主張。他讓妻子在石板下面燒火,上面烙面葉,烙熟后一吃,香甜可口,別具風味。董永嫌石板烙饃緩慢,就又改在鐵板上烙,時間大大縮短。搟好一個大面葉,不用刀切,放在鐵板上,下面燒火,面葉兩面一翻,即刻便熟。董永對祭遵說:“此種烙饃比蒸饃、燒餅都簡單快捷,烙饃卷上大蔥、大蒜,可防拉稀冒肚,卷上荊芥、黃瓜,可防止上火中暑。一頓吃不完,便于存放,不會霉變。”祭遵聽了拍手叫好。
在祭遵的組織下,年已50多歲的張七姐老當益壯,帶領懷縣婦女踴躍上前,日夜趕做烙饃,大批烙饃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前方將士吃了烙饃,疾病頓消,身強體壯,斗志昂揚,連打勝仗,很快就攻下了洛陽。劉秀大贊烙饃之功,封其為“懷都烙饃”,并定為御膳。隔三差五,他都要吃兩張“懷都烙饃”。從此,烙饃很快傳于武陟民間,武陟百姓都做起了烙饃,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