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轉系綠色小麥胎盤,經石磨碾成的純天然綠色食品,是臨夏農家人“嘗新”的青物之一。其制作過程是在麥秸桿完全變黃、麥粒外表基本變硬、粒內仍有漿體形狀便收割下來,搓出麥粒,將其炒成半熟,再用小石磨磨出、蒸熟,然后加入調味拌勻,即可食用。做好的碾轉,黃中見綠、綠里透翠,色形、口感和營養俱佳,令人垂涎欲滴,食欲倍增。
相傳昔年乾隆帝尋訪生母,至濟源,恰逢青黃不接的季節,百姓以當地度荒的食品--碾轉進行招待,乾隆帝品嘗后贊不絕口,回宮后仍念念不忘,遂成為皇宮供品每年進貢。據《宮女談往錄》中記載:每年春末夏初,也就是夏季的第一天(四月初一),在這一天宮里要吃兩種一年初次見到的新鮮東西,一種是“櫻桃”,另一種就是用新鮮青小麥做的“碾轉”。
濟源地處豫北腹地,為太行,王屋二山所包容,盛產小麥,每年夏麥季節,當地農民便有把剛剛灌完槳的半熟青麥割下來,經脫殼、篩選、烘炒、脫皮、搓麥蠶等五道工序,加工成“碾轉”的習俗。古時,窮苦人家為了度過“春荒(饑荒)”而加工“碾轉”,如今當地農民把加工成的“碾轉”作為休閑美味食品饋贈親友,或沿街出售。其中又以克井西許的碾轉更為馳名,現今村中仍有近百架石磨磨盤每年進行碾轉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