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改變蘭考命運的“傳奇神樹”
2014/5/20 16:58:4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從焦裕祿紀念陵園出發,驅車十分鐘就能到達朱莊村,這里有一棵參天大樹。樹下不時會有人默默駐足凝視,細細撫摸樹干,沉默不語但卻若有所思。這棵樹就是焦裕祿當年帶領蘭考人民防風固沙時親手種下的泡桐,如今已經十多米高,枝繁葉茂,被蘭考人稱為“神樹”。
由于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改道,蘭考飽受其苦,生態環境十分惡劣,風沙、鹽堿、內澇“三害”困擾著蘭考人民,苦不堪言。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當地糧食畝產僅有50公斤。焦裕祿來到蘭考后,為了抵御風沙,帶領全縣人民栽種泡桐改造生態,探索出了一條平原沙區“農桐間作”的治理模式。
其實,泡桐在蘭考原已有之,但沒有大規模種植。焦裕祿來到蘭考后經過實地調查,多方問詢,發現泡桐不但能在沙窩生長,而且長得快,即能擋風又能壓沙,并且年年生根發新苗,可以陸續移栽,不用多投資。成林之后,旱天能散發水分,澇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糧間作,以林保糧。于是他帶領群眾大規模種植泡桐,由此創造了“扎針”的治沙辦法。
“泡桐繁殖容易、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特別適合風沙鹽堿地生長,蘭考選擇種植泡桐再適合不過了。”國家林業局泡桐研究開發中心研究員王保平說,泡桐適應能力非常強,除了在有積水和土壤特別黏著的地點,都可以生長。同時,泡桐育苗容易、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能夠快速成林起到防風作用。
此外,泡桐還可以通過枯落物改善栽植地的生態環境。“泡桐葉子易分解,平均一棵4至5年生的泡桐落葉量可達到30公斤-50公斤,其中含氮量3%,含磷量0.2%,含鉀量4%,能夠改善土壤結構,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更重要的是泡桐扎根深,不與周邊農作物競爭水分,非常適合與農作物套種。”王保平說:“農桐間作是我國在復合農林業方研究上的一面旗幟,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雖然焦裕祿離開了蘭考,但泡桐卻留了下來,50年來,當年的泡桐已經成林,不但是遮風擋沙的“保護傘”,還成為蘭考人民的“綠色銀行”。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蘭考人民利用泡桐開展木材加工,生產樂器和高檔家具,逐漸形成產業化,目前全國民族樂器行業90%的音板取材于蘭考的泡桐。
“蘭考北部靠近黃河的區域是黃河古道,這里的土壤是沙土和淤泥摻和而成,這種土質種植的泡桐材質輕柔,結構均勻,不翹不裂不變形,而且透氣、透音性能好,被稱為‘會呼吸的木材’,是制作民族樂器的上等材料。”開封中原民族樂器有限公司副經理陳改州說。目前,泡桐原木的市場價已經達到每立方米1500元到1600元之間。
依托珍貴的桐木資源,蘭考縣桐木加工業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3年底,蘭考縣已有板材加工企業564家,民族樂器企業34家,林業產業總產值近70億元,已經形成了原材料加工、來料加工和精品加工一條龍生產體系。全縣有28個板材加工專業村,從業人員4萬余人,年總產值達65億元。
五十年,昔日焦裕祿帶領群眾種下的樹苗已經長成參天大樹。蘭考的泡桐,不僅把漫漫黃沙化為萬畝良田,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帶動蘭考人民脫貧致富。這棵傳奇神樹不僅改變著蘭考的生態環境,也改變了蘭考人民的命運,在蘭考它有了新的名字:“焦桐”。(原標題:泡桐:改變蘭考命運的“傳奇神樹”)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新華網(201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