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腔也叫落腔,源于民間曲藝“蓮花落”,演繹成“戲曲”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落腔”是戲曲界最古稀的劇種之一,流行于河北省南部及豫北地區。樂腔唱腔音韻圓潤,尾音下滑,無裝飾音,唱詞穩重清晰,以唱為主,演技民間色彩很濃,樂器獨特,哭腔為樂腔戲一大特色。小塊村樂腔劇種形成大約在1918年左右,由彰德府綽號叫白摸領的第一代著名樂腔大師收徒傳授于該村。
樂腔基本內容主要有:使用曲譜為“F”調,采用“1尺譜”與“筒譜”,混合的古樸特點;采用“蓮花落”的古老形式,唱腔以哭腔為主,大本腔尾音下滑,沒有“花”“炸”修飾音;唱詞以唱為主,穩、準,吐字清晰;常用板式以(二板)(流水)(哭腔)為主,還有贊子、念子、謎子;小戲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常用曲牌以(苦中樂)(泣顏回)(小八板)(小六板)(大起板)為主;主攻悲劇,主演家庭故事。
落腔為研究戲劇的歷史發展、存在區域人們的生活方式、傳統戲曲的衍變狀況、人為地理、環境民生狀況等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歷史價值和依據。
2015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