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腿高蹺,也叫蹦蹦猴。形成于明末清初,距今有360余年的歷史,具有較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群眾基礎。獨腿高蹺流行于獲嘉縣一帶,在當地具有較大的影響。獨腿高蹺傳承關系明晰,在表演技法、服裝化妝、音樂伴奏、會禮會教和高蹺制作工藝等方面基本保持了傳統風貌。其故事情節多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教育人們明辨是非,疾惡如仇,對少年兒童更具有獨特的啟智作用,具有較強的表演藝術價值。在各類高蹺中,獨腿高蹺表現出了它的超凡脫俗,獨樹一幟,實屬罕見,是具有民族民間藝術特點的文化娛樂活動,在歷史、文化、藝術和民俗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和認識價值。
2009年被定為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