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皮舞",又稱"神馬皮",是一種獨具風格的民間舞蹈形式,有近六百年的歷史。據杜氏族譜記載,明成祖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精通"大洪拳"的杜氏先人杜昆率杜氏族人由山西洪洞縣遷至獲邑之南,將拳藝傳于后裔。明思宗崇禎十三年(公元1461年),豫北大旱,飛蝗滿天,顆粒無收,,哀鴻遍野,因杜氏族人精通拳術,一些人便以武求生,淪作響馬,禍害百姓。后來為鎮住族人作亂,使族人歸順民意,不再禍害人間,杜氏在村西各修一座"五道廟"和"牛王廟"。廟修成后,殺馬祭天,表示上天已收響馬歸天;并將馬皮割為條縷,制成長鞭,賜名"金龍馬皮鞭"。在表演鞭技時,間以獨特的舞蹈方式,祈求上蒼頻頻顯靈,鞭撻邪惡,匡扶正義,這奇特的家規寄望杜氏后人做于國于民有用之人。這就是"馬皮舞"的淵源。
"馬皮舞"以"釘馬祭天,皮革制鞭,武舞兼備"為特點,其主要道具是一根馬皮編制的長達七米的軟鞭。表演時一人居中,展揮重約30斤、長7米的巨鞭,八人扮馬繞圈作舞。扮馬者身背“將架”,“將架”上披紅掛綠,并綴有數枚銅鈴,叮當作響,意為“響馬”已改邪歸正。“將架”上描繪劉備、關羽、張飛、孔明、黃忠等諸將圖像。
演出“馬皮舞”時,執鞭者每甩響鞭,都要首拜劉備,次拜孔明,再拜關羽、張飛、趙云、黃忠等。在跑動的基礎上變換各種步法和手勢,節奏靈活鮮明,具較強的可觀賞性。
作為一種極為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馬皮舞"具有十分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搶救價值。在1983年被有關專家確定為全國惟一、獲嘉縣獨有的民間舞蹈形式,具有特殊的表演風格和重要的文化價值。2008年12月被授予"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6月被授予"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