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龍湖
引子
河南省新聞名專欄
在淮陽,最有名的去處除了太昊陵,就是龍湖。淮陽龍湖,當地人也稱環城湖、城湖。1996年湖水清淤后,因淮陽被稱為龍都而定名。因縣城位于湖中,也被稱為“水城淮陽”。
淮陽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龍湖圍堤長14公里,東西寬44公里,南北長25公里,分為柳湖、弦歌湖、南壇湖、東湖及內湖。湖區總面積11平方公里,約16483畝。
淮陽龍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成于何時?說法不一。根據考古發掘和當地史志的記載,其成因一是筑堤防洪護城,堤內取土,堤外泥沙沉積;二是取土筑城,城區地面抬高,城外地面降低。最早有“護城堤”
的文字記載,是公元881年“唐故忠武軍節度正十將”李堪的墓志銘:“其塋前望長堤,后窺廟宇,西連大道。”最早形成環城湖的時間是宋代。
淮陽縣史志辦尹向華主任分析說,龍湖很有可能形成于古代陳城的護城河。“從春秋戰國到五代時期,圍繞著陳城的戰爭不斷,得中原者得天下,每逢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陳城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護城河越挖越寬,再加上淮陽一帶水源豐富,南邊有沙河,北部有老黑河、李貫河,境內還有新運河、新蔡河等十余條骨干河道,最終形成了一個大湖。
確如所言,西漢之后,每逢戰亂,淮陽總是戰亂之地。王莽稱帝,天下群雄反抗,淮陽一帶陷入“城
頭變幻大王旗”的境地;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閥割據,袁術和曹操在此大打出手;南北朝時期,淮陽一帶被后燕、東晉、前燕、前秦、前趙等國反復爭奪;唐末,黃巢大軍、后梁軍隊等多路軍閥在此用兵……
伴隨著戰爭與和平走過的淮陽,歷史上也多次易名:西漢時期,曾在這里置淮陽國,陳縣屬之;王莽時期,改淮陽國為新平,改陳縣為辰陵,隸屬兗州;東漢明帝時,改新平為陳國,章帝時改為郡,陳縣屬之,隸屬豫州刺史部;三國時這里為魏地,陳縣屬陳郡。后曹植被封為陳王,遂改郡稱國;南北朝時期,這里改名為陳州,北宋后期,陳州曾一度改名淮寧府,金、元之后,又恢復陳州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明清。
策劃文體新聞中心執行記者朱金中文圖
反抗金兵此起彼伏
“眾大臣在金殿呈奏保狀,保為臣下陳州查案追贓。宋王爺恩賜臣站殿八將,三口鍘一道旨帶出汴梁。哪一個不遵法克扣糧餉,準為臣先斬首后奏君王。望娘娘開皇恩將臣赦放,我去到陳州地救民的災荒。”這段豫劇《下陳州》的唱詞很多河南人都熟知,包龍圖陳州放糧的故事家喻戶曉。
豫劇《下陳州》,也叫《陳州放糧》,其故事取材于小說《三俠五義》,講的是北宋仁宗年間,陳州大災,餓殍遍野,國舅等貪官污吏趁機搜刮民財,魚肉鄉里。包公為救災民,于京城汴京(今開封)下陳州。包公沖破重重阻礙,進了陳州城,查清了國舅的罪惡,在金龍橋鍘了國舅,開倉放糧,救了數萬生靈,陳州百姓無不感激這位不畏權貴、清正廉明的“包青天”。
當然,這只是故事。
歷史上的陳州放糧,并沒有小說和戲曲里那樣驚心動魄、精彩迭出,倒是顯得有些“平淡”。目前唯一能找到包青天和陳州放糧有聯系的歷史片段,是包拯上奏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疏:《請免陳州添折見錢疏》—包拯得知陳州的災情后,奉命到陳州察訪,回到京城就寫了這封奏疏,反映陳州糧食歉收、農民繳不上皇糧的情況。在奏疏中,包拯請求皇帝特降詔書,令陳州百姓按大小二麥的市價繳納現錢,或直接繳納大小二麥。這一請求得到批準,使陳州百姓在大災之年不再受“折變”之苦。元代的雜劇《陳州糶米》以及后來的戲劇《包公下陳州》、民間故事《包公放糧》,都是從這件事演繹而來的。
雖然包龍圖和陳州的故事沒有那么曲折,但陳州的歷史并不“平淡”,甚至可以用慘烈來形容。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汴京淪陷,宋徽宗和宋欽宗被擄走。趙構在杭州建立南宋后,身處中原前線的淮陽一帶就成了宋金交鋒的主戰場。
公元1127年7月,淮寧人杜用率眾數萬人起義,遭鎮壓;公元1128年2月,金兵攻陷淮寧,宋軍守臣向子韶戰死,金兵將大批百姓擄走,大肆劫掠后而去;同年,金兵再攻河南,“中興四大名將”之一的韓世忠被任命為鄜延路副總管,加平寇左將軍,屯兵淮陽,威懾金兵;公元1136年,金兀術率軍攻陷淮陽,韓世忠引兵退回楚州。
公元1140年6月,金兀術再次領兵攻入汴京,淮寧知府李正民不戰而降,將城池獻給金兵。岳飛聞訊,派遣部將張憲收復淮寧府,令統制趙秉淵代理淮寧府知府。金兵在金兀術的率領下,包圍了淮寧府,趙秉淵棄城逃走。岳飛派遣部將孫顯大破金兵于陳、蔡邊界,后來李山、史貴、韓直等人也在淮寧一帶擊敗了金兵,史稱“陳州大捷”。
公元1162年,淮寧人陳亨祖揭竿而起,率領民眾反抗金人的殘暴統治。陳家是淮寧一帶的大戶人家,因不堪受異族壓迫,陳亨祖決定尋找時機光復河山。這一年,聽聞南宋軍隊光復蔡州等地向北進軍的消息,陳亨祖率民眾起義,殺死淮寧城的金兵,很快收復了淮寧府,生擒金人知州完顏耶魯。南宋政府聞訊大喜,任命他為武翼大夫。但金兵很快卷土重來,陳亨祖率人死戰到底,全家50余口全部殉國。
時窮節乃現,危難出英雄。陳亨祖不過一介布衣,卻有一顆精忠報國的赤誠之心,盡管他的義舉失敗了,但這種反抗的精神長留天地之間,載于汗青之上。
千年淮陽清韻飄香
1913年,裁府復縣,正式有了淮陽縣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從宛丘、陳縣、陳州到如今的淮陽,這塊土地經歷了數千年的滄桑巨變,唯一不變的,是這里深厚的文化與歷史積淀。
作為伏羲建都之地,淮陽人對伏羲的崇敬歷經數千年而不變,由此而形成的伏羲文化愈加深厚,各種風俗都浸透著這種基因,其中淮陽“泥泥狗”堪稱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品。
淮陽“泥泥狗”誕生于何時,已經無法考證,但淮陽人說,它是伏羲、女媧看守陵廟的“神狗”,買上幾只“泥泥狗”贈送親友,可以消災、祛病,頗為神圣。
“泥泥狗”又稱“陵狗”,是淮陽泥玩具的總稱。這些泥泥狗囊括了形形色色的奇禽異獸,大有尺余,小如拇指,造型奇特,古拙神奇,別具一格,有200多個品種。各種圖案,渾厚古樸,極具楚漆器文化的格調,因此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
我曾見過很多淮陽“泥泥狗”,但總覺得沒有哪個看上去像狗。“這大概與古人的圖騰有關。伏羲是我國畜牧業的始祖,狗是最早被馴養的家畜,不管是原始社會的狩獵、牧羊還是看家,狗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尹向華主任說,“泥泥狗”是一種稱呼,塑造的對象并非實體形狀的狗,而是一種圖騰,或者說是狗的神像,既然是神像,就不能和我們常見的狗一樣,因此“泥泥狗”的名字叫狗,但樣子都不像狗。
小小的“泥泥狗”,折射出的是淮陽深厚的文化和歷史積淀。如今的淮陽人,正努力把這種文化優勢和歷史優勢,轉化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
“淮陽是一個農業大縣,但也是一個文化旅游資源大縣,許多歷史、文化、自然等資源是全國獨有的。我們要在這方面做好文章。”淮陽縣一位政府官員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