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河南汝南地方,每年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有送紙燈的風俗。據說是為祝英臺和梁山伯相會指路明道。這特異風俗包含了梁山伯與祝英臺一段悲歡離合的傳說。
相傳古時,祝英臺是河南汝南縣人,家住在京漢古道之南的祝莊。她從小聰明伶俐,棋琴書畫,樣樣皆能。長到十六歲時,一心想到外地去求學,增長世面。她爹爹拗她不過,只好讓她女扮男裝,到縣里汝南書院去讀書。她在去書院途中,結識了梁山伯,兩人一見如故,情投意合,結拜義兄弟,一同到汝南書院。白天同窗共讀,夜晚同床共眠。梁山伯始終不知她為女性。
春三月,汝南鄉親都去種樹。梁山伯與祝英臺也一同去。兩人你挖坑,我培土,將一株銀杏樹一起種在書院內。后來,這株銀杏已長得株粗葉茂,沖天高大。鄉親們都愛稱它為“ 梁祝銀杏樹” 。一天,同學們都去郊外游舂,大家來到汝南一條河畔,梁山伯與祝英臺看到一對美麗的鴛鴦在河中雙雙戲水。他倆向鴛鴦作丟石子游戲。梁山伯力氣大,用力一丟,就擊中河中鴛鴦,祝英臺力氣小,丟了幾次丟不遠。同學們都笑她是個女的,連石子也丟不遠。后來,梁山伯與祝英臺丟石子戲鴛鴦過的這條河,就被鄉親們稱為“ 鴛鴦河” 。三年學滿,梁山伯與祝英臺戀戀不合,依依相別。梁山伯沿京漢古道相送她十八里,祝英臺才自稱家有小九妹相許梁山伯,要她早日來提親。這段路,鄉親們后來稱它為“梁祝十八相送路”。梁山伯因事,三個月后才去祝莊求親。才知小九妹就是祝英臺。但是為時已晚,祝父已允馬家婚約,將祝英臺許配馬莊公子馬文才。梁山伯與祝英臺樓臺相會,梁山伯后悔莫及,心恢意懶,突然慟哭身亡。梁家就將他葬在京漢古道之東,立碑樹墓。秋天,馬文才來娶親。祝英臺提出三個條件,才肯出嫁:一要身穿內白外紅;二要鳳冠內戴麻冠;三要路過梁山伯墓時下轎相祭。馬文才只好答應。娶親這天,花轎沿京漢古道十八相送路來到梁山伯墓前,只見祝英臺全身穿白孝服,頭戴麻冠,早哭得象淚人一樣,從花轎內出來。她跌跌沖沖來到梁山伯墓前,點燭焚香,祭掃一番后,站起身來,一頭向墓旁柳樹撞去,當場身亡。祝家就將她葬在京漢古道之南,與梁山伯墓隔路,遙遙相望。
汝南父老相親十分同情祝英臺與梁山伯悲慘的遭遇。既然,她倆生不能結夫婦,死后也應該讓她們能相會。因此,每年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為祝英臺做白色紙燈籠,到了晚上,點上紅燭,男女老幼,成群結隊提著紙燈,到祝英臺墓上去送紙燈。只見墨黑的夜晚,祝英臺墓四周,一直到梁山伯墓的路上,都插滿閃閃的發光的紙燈。甚至連樹上也掛潢了白紙燈。傳說這天陰世放假,讓鬼魂與親人團聚。紙燈好為祝英臺照路,讓她一年一度與親人梁山伯團聚相會。
講述莫 高
流傳于河南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