嵖岈山的“衛星集體農莊”成立以后,干部群眾精神煥發,鉚足了勁頭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受此思想支配,大家總想做出點驚天動地的大事,以顯示強大力量。恰在此時,由韓樓高級社社長升任嵖岈山衛星集體農莊社長的鐘青德,想起了韓樓大隊的一塊小麥試驗田。
這塊試驗田共2.9畝,由社員陳世俊、梁友仁、陳根和曹秀娥負責管理。1957年初冬時節,播種小麥時,為求得高產,他們進行了密植試驗。播種時,在田里橫豎各播一次。麥子長出來成方格狀,非常密,連在田間除草也只能用手來拔。由于這塊試驗田施足了底肥,加上風調雨順,長勢確實不錯。開鐮收割時,鐘青德把幾個參與試驗田管理的社員召集到了一起,開了一次“緊急會議”。會上,鐘青德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咱是全國第一個衛星社,國內外影響很大,要放‘高產衛星’才有說服力。”他定下的基調是,“畝產至少3000斤”。至于鐘青德為什么要把畝產定這么高,當然還有原因。據82歲的韓樓村老會計鐘寶華回憶,開始,這2.9畝試驗田只準備報畝產1800斤,后來,聽說河南的許昌有個地方報了小麥畝產2400斤,安徽有個地方的小麥畝產竟高達3200斤,不甘落后的嵖岈山衛星集體農莊帶頭人鐘青德就來勁了。
鐘青德雖然定下了調子,但大家仍然擔心畝產數量“虛頭”太大,怕說不過去。陳世俊最后想了個辦法,把10畝麥子集中起來,對外就說是2.9畝試驗田的。鐘青德同意如此操作,并特別提醒到會的幾個人要保守秘密,不要壞了衛星農莊的名聲。當天深夜,韓樓大隊組織10多名“可靠”群眾,連夜收割了試驗田附近地塊的麥子。
麥子拉回打麥場,試驗田小麥大豐收的“喜訊”便傳遍了農莊內外。新華社河南分社的一名女記者聽到時任信陽地委秘書長趙光打來的報喜電話后,親自趕到了堆著“試驗田”小麥的打麥場。當她看到有那么多的麥捆時,不由得驚呼了一聲:“嗬,有這么多麥呀!兩畝多地能插得下這么多麥稈嗎?”這一驚呼不打緊,立即引起在場社員一片指責聲。一名女社員手持麥杈,隔老遠對她大喊:“我看你不是記者,你是‘保守派’吧!”這名女記者連忙擺手解釋:“我不是不相信,而是過于興奮了。”這才消解了一場風波。當天晚上,社員們點著汽燈對“試驗田”的小麥進行脫粒,這名女記者也在打麥場采訪了一夜。第二天,還到場看了麥子脫粒后的過秤經過。
1958年6月8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了由新華社記者采寫的通稿:《河南省嵖岈山衛星農業社韓樓大隊2.9畝小麥試驗田小麥總產10238斤,畝產3530斤7兩5錢》。“衛星農業社”(衛星集體農莊)真真切切放了一顆令國內外都感到驚奇的“衛星”。
“高產衛星”順利升空,嵖岈山人立即風光起來。先是全國各地的賀信像雪片般飛來,緊接著,前來參觀取經的人便擠滿了偌大的“農莊”院子。據粗略統計,僅1958年7、8、9三個月,來自全國城鄉的參觀者就達30多萬人次。
參觀取經的人中自然有“聰明人”,不久,全國各地的各種“衛星”爭先恐后地竄上了天。有的地方,小麥畝產竟爆出了十幾萬斤,甚至幾十萬斤的離奇數字,真真應了當時報紙上的一則標題:“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此時,受到農業戰線眾多“捷報”刺激的工業戰線,也開始大放“衛星”。每天的煉鋼數量也達到了100多萬噸、200多萬噸。如果說“衛星集體農莊”放的第一顆“高產衛星”還有點遮遮掩掩的話,此時,“高產衛星”的制造者們就完全是在“睜著倆眼說瞎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