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駐馬店 >> 走進駐馬店 >> 印象駐馬店 >> 瀏覽駐馬店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漫議天中音樂文化:古城遺韻

2013/4/16 9:24:33 點擊數: 【字體:


    陳 嶺

    《豫州歌》頌擊楫英雄

    公元四世紀初。晉·豫州州治汝南。

    數株槐柳,幾間老屋。桌上酒水,盤中干果。簡單而又喜慶的祝捷宴會,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席間,眾人抱拳稱頌。奮勇將軍、豫州刺史祖逖謙恭地舉杯致謝。酒酣耳熱之際,幾位老者流著淚說:“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將何恨!”說罷,情不自禁一同起立謳唱:

    幸哉遺黎免俘虜,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勞甘瓠脯,

    何以詠思歌且舞。

    質樸的歌聲,純真的情感,透過窗隙,漫過曠野,直入蒼穹。這就是載入《樂府》、流傳至今的晉代汝南民謠《豫州歌》。

    豫州是晉的州名,州的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就其地理位置而言,這里是東晉拒河而守的邊疆,也是東晉北伐的重要戰場和根據地。祖逖與汝南有著深厚的情緣,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他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西晉末年的戰亂中,祖逖曾率領宗族、鄉親、佃客和部曲(私人武裝)數百家避難南遷。途中,他把馬車讓給老弱病殘者,自己徒步而行,所帶藥物衣食,“與眾共之”,加上他權略過人,同行的人一致推舉他為“行主”。《汝寧府志·游寓》是這樣記載的:“晉、祖逖、字士稚、范陽人。輕財好施、慷慨有節……及京師大亂,逖率親黨數百家,避地淮西,以所乘車馬,載同行老疾,躬身徒步。藥物衣糧與眾共之。又多權略,是以少長咸宗之,推逖為行主。故今信陽有士稚山。”

    祖逖北渡淮河到信陽的這段經歷,更被“檀板化橋”的傳說神化:

    一個落葉飄飄的日子,當祖逖經汝南、達慎陽(今河南正陽),長途跋涉到淮河渡口時,適逢上游漲水,風大浪急,無法擺渡。況又天色驟變、電閃雷鳴,怎么辦?且不說荒郊曠野數百家人口的安頓,更緊迫的是其侄子祖濟正患瘧疾高燒不退,生命垂危。本想急急趕到義陽投名醫根本調治,看來計劃要落空了。一路南下,他把 “藥物衣糧與眾共之”,關鍵時刻缺醫斷藥,就在祖逖一籌莫展時,如絲如縷的歌聲隱約傳來。循著歌聲望去,只見對岸的一所茅墅前,野篁修竹,一鶴發童顏老者,正端坐岸畔哼曲垂釣。奇怪!隨著曲律的舒展,日透云隙,風平浪靜。頓時,阡陌田野白鷺紛飛、霞光流彩。正當祖逖驚異間,忽見老者魚竿一挑,釣出一付用絲綢緊裹著的檀板,他收竿取板,繼而拋板于空中,剎那,一座木板橋橫跨兩岸。祖逖明白,這是神仙護佑自己。望著乘白鷺翩然而去的老者,他千拜萬謝,方率眾人過橋向義陽進發。“檀板化橋”雖是無稽之談,可沿淮一帶的村民世代傳說著這個故事,以追思和懷念著他們心里的祖逖。

    到達南方后,祖逖屢次上書,建議北伐,以雪國恥。當時的朝廷偏安江南,不思進取,但又不便推托,因此給了他一個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的空頭銜,只撥給他3000匹布絹、1000人的口糧。祖逖并不沮喪,壯懷“振復之志”,渡江北上時,“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其義無反顧、辭色壯烈的英雄氣概,成為千古美談!

    祖逖北伐可謂白手起家,困難重重。但他以高超的組織能力和指揮藝術,憑借州治汝南為根據地,招募士兵,大力發展生產,以耕養戰,積聚實力。身為刺史,“不畜資產”,常想眾人,散資財賑濟百姓。又收葬戰亂中喪生的枯骨,為之祭奠。這些舉動深得民心,北方遺民紛紛投奔。他愛惜士卒,部下都愿為他出生入死。因此他的軍隊眾志成城,所向披靡,四年多的時間,就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每當部隊凱旋,汝南百姓總是送來豬羊、美酒,為他們慶功。

    《豫州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傳唱開來的。

    《雞鳴歌》遺韻傳千年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是古代農耕社會人們的生存方式。這種生存方式,在沒有鐘表記時的古代,決定了雞鳴時效的重要性,因此而生發的“雞鳴”文化現象,也就應運而生。

    被《樂府詩集》列為相和曲的《雞鳴歌》,誕生于西漢時期的汝南郡(郡治今河南汝南)。《雞鳴歌》是由官府衛士組成的職業合唱團演唱,屬官辦國營性質。演出時間、地點常年不變。演唱內容僅就一首《雞鳴歌》。月溶溶,星燦燦。漢代蒼茫夜色中,“梆、梆、梆”的敲擊聲,從汝南城壇響起,消失在夜的深處,襯托著夜的空曠寂寥。古代記時制度將一夜分為五更,這梆子聲,是值更的衛士在巡夜報時。

    據《樂府廣題》及《宋書·樂志》記載,可以明晰地勾勒出《雞鳴歌》的演唱流程:

    黎明前三刻(約相當于今天的一刻鐘,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00刻),公雞該當報曉時分,一支由衛士組成的合唱隊,列隊整齊地登上城壇,在絲竹管弦樂手的伴奏下,伴隨著東方天空第一縷陽光的投射,他們引吭高歌:

    東方欲明星燦燦,

    汝南晨雞登壇喚。

    曲終漏盡嚴俱陳,

    月沒星稀天下旦。

    千門萬戶遞魚鑰,

    宮中城上飛烏鵲。

    晨光曦微中,城上的歌聲,和著鄉郊的雞鳴,向郡郊四野傳布流漫,這時,大地蘇醒,新的一天開始:

    仕女村婦們著衣起床,陳擺嚴具(梳妝用具)、洗盥梳妝后,開始了為新一天的生計忙活。漁樵耕讀等千家萬戶走出家門,手執魚鑰,自覺地接受城門衛士的例行檢查,再奔向各自的工作崗位。一切都顯得祥和有序,寧靜自然,宛若一幀質樸鮮活的生活畫卷!

    《雞鳴歌》在汝南城頭唱響時,郡轄諸縣的演唱亦同時開始。《晉太康地記》曰:“漢固始、鮦陽、共安、細陽四縣衛士習此曲,于闕下歌之。”郡縣聯唱的情景,不禁使我想起了現今公園里人們晨練的場面:收錄機播放著音樂,人們隨著樂曲節奏翩翩起舞。古代與當今,人聲演唱與傳媒播放,是時空的變換、物質的變異,但不變的是人們迎接新一天到來時的興致,及用音樂召喚這種情感的悠久傳統。

    舉行這種儀式活動,其實并不只是汝南郡。這種演唱活動,應該是在宮廷形成的。“漢有雞鳴衛士,主雞唱。宮外舊儀,宮中與臺并不得畜雞。”(《樂府廣題》)因宮廷有規定不能養雞,人們才想出這一招,用人唱歌代替雞鳴。不過,漢宮廷的雞鳴歌以及其他地方的雞鳴歌都沒有流傳下來,唯有汝南的雞鳴歌被載入《樂府》,流傳至今。這個現象,大約與此地音樂文化深厚不無關系。

    通過對《雞鳴歌》的研讀,筆者對天中音樂文化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可以這樣斷定,至少在漢代汝南的歌詠活動就已初具規模,且有所普及。從音樂文化史的角度講,這要比發端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合唱藝術早出一千多年。

    嗟呼!汝南,一座讓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古文化名城。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2010-12-2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