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樓糖瓜祭灶傳說
2012/4/28 9:54:5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小年(臘月二十三)起源于萊城區楊莊鎮陳家樓百姓用糖瓜祭祀灶王爺這一民間習俗,至今紅紅火火,并且《糖瓜祭灶習俗》這一文本已于2009年8月18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山東省文化廳評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村碑碑文記載:明初陳氏祖先陳孟春率妻子從河北棗強逃荒來此地落戶,因該地在嬴汶河南岸,曾用名“水南村”,后陳孟春在村中建一小樓,改名為“陳家樓”。陳氏祖先從河北遷來時,就帶來制作糖瓜的傳統手藝。其實,祭灶的風俗由來已久,《戰國策·趙策》云:“復滌偵謂衛君曰:臣嘗夢見灶君”,唐羅隱送灶詩亦有“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見兩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禮,且歷代相傳成習。然而用陳家樓糖瓜祭祀灶王爺這一民間習俗,是從明代初期的陳家樓開始的。
在陳家樓,有這樣的神話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的大年三十,灶王爺下界來到陳家樓,看到各家各戶屋內的香臺上,恭恭敬敬地供奉著“圣仙”、“老仙客”的牌位,并且各家各戶的院子里還供奉著寫有“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神位”的牌位,轉悠一圈,唯獨沒有看到自己的牌位———“灶君之位”,頓時大怒,匆匆返回天宮,編了一套瞎話向玉皇大帝告陳家樓百姓的狀,說陳家樓百姓不節約糧食,經常把糧食熬成糊糊踩在腳下,求玉皇大帝降暴雨淹沒陳家樓百姓的糧田,以此警告百姓,致使陳家樓一萬三千畝糧田被淹,一百二十戶人家的房屋倒塌。這一年成了陳家樓的大災年,鬧得百姓少吃缺穿,二百人去東北“闖關東”。
之后,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將灶王爺喚回天宮,訓斥一頓。灶王爺自知啥事也瞞不過玉皇大帝,于是畢恭畢敬地給玉皇大帝行了禮,磕了頭,然后又心驚膽戰地問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為什么不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讓我與其他各路神仙一樣在百姓家的香臺上被祭祀?”玉皇大帝聽后,哈哈大笑,說:“東廚司命,你是專管百姓吃喝的,理應讓百姓在廚房里祭祀你,不應在百姓家香臺上祭祀。這樣吧,我有個折中的辦法,每年‘大年’的頭七天是‘小年’,也就是臘月二十三,讓百姓單獨祭祀你,你看如何?但是有一條,今后不許你再編假話,謊報民情,管好民間百姓的吃喝問題。”灶王爺連忙磕頭謝恩,興高采烈地返回民間。 從此,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就成了民間單獨祭祀灶王爺的日子。
從河北遷來的陳孟春,在村中聽說了灶王爺偷著挖河堤淹沒百姓糧田的事,便召集鄉親們合計,說自己在河北時會制作糖瓜,糖瓜很粘,久嚼不碎,越嚼越粘,我們用糖瓜祭祀灶王爺,粘住它的嘴,讓它上天不說瞎話,多言好事不就行了。鄉親們欣然同意。從此,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鄉親們便湊些小米、大麥,讓陳孟春做些糖瓜,然后拿回家去祭祀灶王爺,以保平安。從此,用糖瓜祭祀“灶王爺”這一民間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陳家樓地處平原,土地肥沃,又北臨嬴汶河,水利條件便利,從那以后,糧食逐年豐收,百姓安居樂業,因此,陳家樓的百姓們,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恭恭敬敬地祭祀灶王爺。 臘月二十三這天,百姓們先到村子里的雜貨鋪買一把嶄新的笤帚,婦人們把廚房和鍋臺打掃干凈,男人們將“請回”的上面寫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一家之主”字樣,印有灶王爺畫像的年畫貼在鍋臺以上,廚房東墻上方。再用火紙疊一個牌位,寫上“灶君之位”,放在鍋臺上方,接著點上三炷香,用小碗盛上三個水餃,用平盤擺上三個糖瓜(“三”字在古代是“多”的意思,意思是讓灶王爺少吃水餃,多吃糖瓜,以粘住其嘴)。然后,全家男子輪拜,婦女不能參拜,只管打掃廚房,清掃鍋灶。祭灶時,嘴里還念著: 年年臘月二十三, 送灶王爺去上天。 沒有什么好供獻, 吃個糖瓜把嘴粘。 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的家長,把供奉的糖瓜拿一個在灶門前烤化,抹在灶王爺的嘴唇上,剩下的分給孩子們吃。最后,放一掛一百響的鞭炮,意思是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時,百發百中。
從此,糖瓜成為陳家樓百姓祭祀灶王爺供桌上必不可少的供品。這一民間習俗在陳家樓周邊慢慢擴大,后來一直傳到淄博、青州、肥城、新泰、蒙陰、章丘及黃河以北地區。民間習俗的擴大和延續,使本應祭祀灶王爺的陳家樓糖瓜逐步成為商品,成了陳家樓百姓度日的主要經濟來源,至今陳家樓每年仍有十幾座糖坊,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開始做起糖瓜生意。
目前,祭祀灶王爺的陳家樓糖瓜,在全省各地聞名。(原標題:糖瓜祭灶的傳說)
來源:魯中晨刊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