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晚報:為什么服裝行業集中的開始出現做大做強的沖動?
趙孫立:服裝企業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本身具備了這種實力,特別是與資本市場結合變成公眾公司,如果放在5年前,我們想都不敢想。
C
“住別墅、開寶馬,錢還能解決什么問題?”
鄭州晚報:為什么你選擇了把婭麗達做成一個公眾公司而不是家族企業?
趙孫立:在鄭州的服裝企業中,婭麗達確實是唯一一家沒有家族成員參與的。家族企業有好處,比如凝聚力、忠誠度都是沒說的,但也有弊端,比如意見發生分歧時,管理團隊就很難做。
再一個我覺得,單靠我們家族的力量將企業做大做強,不太現實,一定要吸納行業的精英、社會的精英參與進來。其實,企業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它一定是公眾的,一定是社會的,這不是唱高調。
鄭州晚報:那你個人的財富觀?
趙孫立:做生意沒錢的時候,或者要解決溫飽的時候,我對錢的渴望真是很強烈的,但過了這個階段,錢到了一定程度,確實就是一個數字。
住別墅、開寶馬,你還要怎樣?錢還能解決什么問題?一天吃10頓飯?那一定是腸胃出問題了;睡兩張床?摞在一起睡?那一定是腦子出問題了……(笑)
鄭州晚報:但還是會有比較……
趙孫立:對企業家來說,內心里真正比較的不是誰錢多,而是比發展、比銷售額、比市場占有率,大家實際上比的是這個,我要超過你,只有這樣,企業才會發展。
鄭州晚報:你的目標是……
趙孫立:把婭麗達做成公眾公司是近幾年的目標,但我這一生最大的追求和夢想,是把婭麗達做成百年企業。
D
“從小就一直覺得做生意是吃香的喝辣的,就想做生意試試”
鄭州晚報: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選擇是什么?
趙孫立:下海。1981年我接父親的班,環衛工人,事業單位,工資還是比較高的,1982年就拿到50多塊錢。在二七、金水都干過,從醫學院到大石橋,從紫荊山大樓到花園路,主要掃這兩段路。1984年我辭職出來經商。
鄭州晚報:當時放棄一個正式工作,從體制內跳出來,還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趙孫立:當時沒有考慮那么多,反正不能掃一輩子馬路吧?我也不是一個很安分的人,從小就一直覺得做生意是吃香的喝辣的,就想做生意試試。
開始在敦睦路擺地攤,倒騰紐扣、拉鏈、縫紉機線這些小東西,沒想到做成了輔料大王,當時算是鄭州最大的服裝輔料批發商吧。后來南方人過來競爭激烈,就轉行做服裝了。
鄭州晚報:開始經歷人生中壓力最大的一段時間?
趙孫立:剛開始做服裝的時候真的很艱難,馬上過年了,10號發工資,9號晚上還在找親戚、朋友借錢。
工資需要3.8萬元,到夜里10點才借了2萬多元。最后找到一個很多年前的同事,苦苦哀求,人家借了我1.2萬——別小看這1萬多塊錢,那可是人家兩口子工作十幾年的積蓄啊!
鄭州晚報:這算是真朋友了。
趙孫立:真的,人在真正遇到事時才感受到友情、親情,無論走到哪一步,我都不會忘了原來的朋友。
鄭州晚報:你還說過“剩者為王”。
趙孫立:不管做什么事,挺過去就會很好。我這人不服輸,再大的困難,只要認準干的事,一定要想法干下去并且要干好。
但在那幾年,我充分理解了以前不太懂的一個詞,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