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看不上的展柜裝修行業,張林深耕細作12年;在一個沒有高科技光環的行業,他堅持持續改良,把三星、聯想等客戶的國際化標準運用到企業管理中,實現了與國際企業一起成長。
12年后,他的公司成為“終端形象解決方案提供者”。
見到張林之前,他正在與一個制作公司討論一份方案,這是他第20次提出修改意見。
他相信:總結不足之處,持續改善,第21次就能達到目標,做企業也是一樣。
張林,隆之茂集團董事長。多年的行業歷練讓他養成了職業習慣,展柜的棱角是圓弧還是方形,哪種紋理和質感更醒目,櫥窗里擺放哪種產品能在30秒鐘內吸引顧客……走進一家賣場,敏銳地捕捉市場特點和客戶需求,再總結自己品牌不足之處,反復改進。
在大多數人看不上的展柜裝修行業,張林深耕細作12年;在一個沒有高科技光環的行業,他堅持持續改良,把三星、聯想等客戶的國際化標準運用到企業管理中,實現了與國際企業一起成長。
12年后,他的公司將成為“終端形象解決方案提供者”。
細節的優勢
隆之茂實力不是最強,知名度不算最大,只要專注做事,把每個細節做出優勢,就贏得了市場。
很多人熟悉康佳,三星賣場專柜,卻不知道這些作品出自何人之手。同品牌一樣,張林服務于知名企業,卻低調“潛伏”于這個行業。
1997年,張林大學畢業后,在鄭州一家展示裝飾公司做業務員。上世紀90年代,鄭州市場展示裝飾剛剛萌芽,鄭州只有五六家公司在做市場展示裝飾,競爭少且市場需求大,當時一個項目的利潤能達到50%。
正是看到了該市場的巨大潛力,他決定自主創業,在1999年創辦了隆之茂。在同行業,與隆之茂同時誕生的還有田川實業。
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兩個品牌,有交叉也有不同。田川業務廣泛,以品牌廣告策劃、標志用品設計與研發的經營方向,鎖定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客戶。而隆之茂走差異化路線,以服務品牌店為核心任務,通過服務國內品牌,再進軍三星等國際品牌。
之后,鄭州陸續出現了環宇、港派天狼裝飾等公司,市場上一度呈現廣而多的特點。彼時,張林并沒有因虎視眈眈的對手改變經營方向,而是把精力放在管理與服務上,完善業務流程環節,縱深發展,F在隆之茂的業務逐漸形成一體化,從設計、研發、生產到安裝、售后服務,各個環節變得有序。
在行業里,隆之茂的實力不是最強,知名度不算最大,在業務范圍上與同行業相差無幾。
如何贏得市場份額及客戶信賴?是管理者考慮的基本問題。
“把每個點做出優勢,就比同行業優秀”。張林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譬如,加一些元素迎合客戶的審美觀,如展柜棱角用色多少,門向外開還是向里開利于逃生等,還會在合適地方留下服務電話,以便與客戶在第一時間溝通。
在隆之茂,還有一項要求寫入服務流程中。員工要定期與客戶匯報工作,填補了多數企業對客戶服務的空白。目的是讓客戶知道你為他們做了哪些事情,進展情況如何,有哪些需要修改,反饋建議等。
經過市場的沉淀,部分品牌已銷聲匿跡,隆之茂以鄭州為火源,不斷點燃火種。目前,隆之茂已擁有廣東、山西、內蒙古3家分公司,年利潤超過3000萬。
做“大”策略
“依附”大公司,審時度勢,汲取大公司的營養成分,持續改善。
讓張林最自豪的一件事,是廣東分公司的一次競標。當時包括上億資產的公司在內,一共有12家公司競標,經過一輪輪篩選,隆之茂最終勝出,這讓整個團隊興奮許久。
“我們只做核心客戶,像三星這種高投入的大客戶”,與國際企業合作,是隆之茂快速成長的秘方。
像孩子在嬰幼時期需要吸收營養一樣,隆之茂“依附”大公司,審時度勢,汲取大公司的營養成分,謀求生存空間的捷徑。
其實,隆之茂第一個客戶不是三星,而是國內品牌康佳。隨著客戶優化提升,雙方中斷合作關系。在張林看來,國內和國際客戶投入量差別很大,跟著國際公司能學到很多東西。
國際公司能達到一種高度,對于一套識別系統或終端形象的方案,能精準把握潮流的引進、產品導向特點,同時對設計的元素、客戶體驗需求精益求精。國內公司很難做到這些。對于規范性要求,國際公司比國內公司更嚴格,細化。
國際公司對賣場的管理,交給第三方公司去做,比如一套終端形象方案,由第三方公司垂直管理裝飾公司,而不是市場部負責人,這樣能保證專人專事。他們將工作細分,對于一步完成的工作分成四五步。
合作中,張林發現,數據管理在國際公司最常用。對方通過賣場信息、執行訂單情況,了解賣場方方面面的信息,從數據上做決策。有時,他們會要求提供兩年前的數據,目的是持續改善。
基業長青最核心的內容是持續改善,這讓張林獲益匪淺。這一點,恰恰是很多小企業發展的弱點。
與三星建立合作關系之后,讓他開始懂得大公司的規模和流程管理,F在,隆之茂團隊中也能找到三星的影子。
打造大客戶的配套服務體系,是隆之茂商業模式的體現。國際公司提供包括樣式、LOGO、顏色在內的標準化方案。隆之茂根據當地市場特點進行二次設計,比如根據賣場環境、產品特點、人流量、消費者喜好特點,進行數據分析,反饋給客戶,再經過審批,執行項目。
在服務過程中,國際公司有多個部門參與,方案審議、審查、財務信息提供、驗收、抽查、點檢。
在其他公司看來繁瑣的環節,隆之茂則看到了學習的機會。
它不斷汲取系統、規范化管理的營養、消化,持續改善。經過2年多的持續改善,完善服務環節,現在隆之茂形成一套終端形象解決方案流程:測量,信息反饋,審批,執行,提交項目完工資料,上傳系統,然后提交財務審批手續,檢查,數據統計。
與大公司一同進步,隆之茂快速成長。
獨特留人之道
留住人才,并培養、儲備人才,利于打造穩定團隊,實現企業健康發展。
在隆之茂,有一句話常常被提及——看得到,想得到,拿得到。這是張林的一句座右銘。
與其說是管理者對員工的頭腦風暴營銷,不如說是實實在在的激勵機制。
張林談到,老板用人格魅力凝聚團隊的時代過去。他提倡,三個方面穩定團隊。一是要給物質,多發錢;二是要培訓他們,讓他們知不足,而后知道公司成長空間;三是要讓他們看到公司的未來。
隆之茂團隊的職位、職責與薪水實行等級化、透明化。每一級別有相應的職責要求,讓員工知道自己所處位置,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無形要求員工自我提升,向上一級職位努力。
物質和精神都得到滿足,員工便有了歸宿感,F在,46人的企業,近一半的員工工作6年。“隆之茂員工待遇比同行高,企業實行股權改革,未來核心人員持股。”張林總結留人之道。
這也是基于企業持續發展的長遠考慮。
實現公司做專做強的目標,張林信心十足。他坦言,開拓市場相當于二次創業,需要投資財力和人力。眼前,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才。
為此,他萌生出成立隆之茂商學院的想法,從今年3月底開始,為未來人才儲備、候補做準備工作。每年選幾個員工作為培養對象,將自己所學到的心態管理、佛學、易經等精髓傳授給他們,使其成為出色的管理者。
這種想法得到多數企業家的支持,也帶來一些疑問:培養對象羽翼豐滿后會不會選走高飛?“他們在這兒是個人價值體現,離開了,我會祝福他們。”話語中,感受到張林的豁達。
有了人才保障,隆之茂框架變大。從原來的設計團隊和施工團隊,擴展為設計中心、人力中心、運營中心、財務管理中心四大塊,各個公司獨立化運作,實行集團化管理。
對于高利潤的行業,他并沒有頭腦膨脹,而是專心把企業打造成百年老店。走在創業路上,他的目標在延續,下一步計劃在2年內拓展8~10個省,成立分公司進行集團化管理。
如果說這是張林的短期目標,那么他的最終目標是做一個使者,總結國際企業優秀系統,向中小企業傳播,帶領行業進步。(原標題:張林:依附大公司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