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鄭州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鄭州

繪彩勾首馬(2)

2014/5/15 16:51:01 點擊數: 【字體:

    1.男子騎馬。中國早期,上層社會的男子出行時講究乘車而不常騎馬,在出席一些隆重的場合時,騎馬被認為是一種不雅的舉動。特別是魏晉時期,緩慢舒適的高級牛車成為上層社會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到了唐宋時期,騎馬卻成為一種時尚,男子從上層到下層皆以騎馬為榮,即使出席隆重的場合也都要騎馬。正如宋代所說:“自唐至本朝,卻以乘馬朝服為禮。”[12]從出土文物中可見不僅貴族騎馬,當時他們的侍從們也都騎馬。(圖七、八、九)

繪彩勾首馬

圖七 男子騎馬俑(通高38厘米,馬身長31.5厘米,1998年偃師市唐恭陵出土)

繪彩勾首馬

圖八 男子騎馬俑(通高35厘米,馬身長31厘米,1998年偃師市唐恭陵出土)

繪彩勾首馬

圖九 三彩騎馬男俑(高43厘米,長36.5厘米,河南洛陽市出土)

    2.胡人和馬。由于與西北邊疆的不斷交流,大量少數民族涌入中原地區。從墓葬出土的大量胡人俑可以看出,他們大多深目高鼻,長著濃密的絡腮胡,腳穿靴子,身著胡服。在出土的隨葬品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胡人和馬在一起,而這些來自異族游牧民族的胡人,非常善于養馬。這些人相對來說地位低下,成為一些貴族的侍從,專門為貴族管理馬匹。(圖十、十一、十二、十三)

繪彩勾首馬

圖十 三彩馬和三彩牽馬俑(馬高78厘米,寬84厘米,牽馬俑高62厘米,18厘米,1930年洛陽市出土)

繪彩勾首馬

圖十一 三彩黑釉馬和三彩牽馬俑(馬高73.5厘米,長84.5厘米,牽馬俑高61.1厘米,21.1厘米,1981年洛陽市安菩夫婦墓出土)

繪彩勾首馬

圖十二 三彩馬和三彩牽馬俑(馬高68.1厘米,長80.2厘米,牽馬俑高61.5厘米,長22.5厘米,1981年洛陽市安菩夫婦墓出土)

繪彩勾首馬

圖十三 唐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壁畫墓 墓道東壁牽馬圖(高197厘米,寬173厘米)

    3.婦人騎馬。在唐代開明開放的風氣下,唐代婦女更少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她們和男子一樣,參與管理軍國大事,據《舊唐書•輿服志》上記載:唐初,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冪蘺”。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則天之后,“帷帽大行,冪蘺之制漸息”。開元初期,“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聘,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一矣。”從這段文獻記載,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唐代婦人騎馬著裝的一個發展過程。從太宗時期戴著厚重冪蘺。高宗、則天時期戴著輕盈帷帽。玄宗時期戴胡帽,直至最后,什么帽子都不戴,她們穿男人的衣服和鞋子,騎著馬,露出美麗、烏黑的發髻和靚麗的容貌,英姿颯爽地走上街頭。(圖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唐代著名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所繪即是虢國夫人等盛裝、騎馬出行的場面。(圖十八)

繪彩勾首馬

圖十四 三彩騎馬女子俑(高40.2厘米,長35厘米,1981年洛陽市安菩夫婦墓出土)

繪彩勾首馬

圖十五 三彩戴帷帽騎馬女俑(通高39厘米,1973年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出土)

繪彩勾首馬

圖十六 黃釉雙髻胡裝騎馬女俑(高43厘米,馬長35.2厘米,河南洛陽地區出土)

繪彩勾首馬

圖十七 彩繪騎馬胡裝女俑(通高36.5厘米,馬身長31厘米,1998年偃師市唐恭陵出土)

繪彩勾首馬

圖十八 《虢國夫人出游圖》(絹本,縱51.8厘米,橫148厘米,為北宋畫院畫家依據張萱原作所摹)

    4.打馬球。打馬球首先要有合適的馬匹,其次不僅要求騎手的騎術精練,還要求人馬配合默契。唐代上至皇帝、官僚,下至百姓都喜愛這項運動。(圖十九)唐玄宗十分愛打馬球,為此,于闐國曾派使臣,千里迢迢進貢了兩匹專供打馬球用的馬匹[13]。打馬球需要有場地,1956年,在西安市唐長安大明宮含光殿遺址出土一塊奠基石,上刻有“含光殿及毬場等大唐太和辛亥歲乙末月建”的字樣,這說明了當時馬球場已成了宮殿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章懷太子墓中壁畫《打馬球圖》,再現了當時激烈爭球的場景,正是當時皇族貴胄們打馬球的真實寫照。(圖二十)唐代女子對于馬球運動也格外的鐘愛,花蕊夫人在《宮詞》中說:“自教宮娥學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

繪彩勾首馬

圖十九 彩繪打馬球俑(高8.5厘米,長14厘米)

繪彩勾首馬

圖二十 打馬球圖局部(此圖繪于唐乾陵章懷太子墓墓道西壁,長6.68米,高2.29米)

    5.舞馬。據文獻記載,平常的宴會舞馬是不參加的,只有到了大的宴會時才會和坐部伎、立部伎相次表演[14]。中宗時期曾宴請吐蕃使者,宴會上做舞馬,吐蕃使者看后非常驚奇[15]。唐玄宗時期,每年八月五日“千秋節”是慶祝唐玄宗誕辰之日,便在勤政樓下舉行慶典,其中就必有舞馬表演。張說有詩“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還有“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都是描述了舞馬在千秋節拜壽的場景。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金銀器中的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和張說詩中描述的十分相似。(圖二十一)“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將舞馬掠走。后安祿山敗亡,這批舞馬散落到安祿山的一名大將田成嗣手中。有一天,軍中宴樂,舞馬聽見樂曲聲應節拍起舞,士兵見狀誤以為是妖孽,將舞馬鞭打而死。

 繪彩勾首馬

圖二十一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通高14.4厘米,口徑2.2厘米,底徑8.9-9.2厘米,重547克。1970年縣南郊何家村出土)

    6.騎馬狩獵。唐代統治者尤好狩獵。狩獵時大多騎馬,隨身鷹犬獵豹等。據《新唐書》記載,滕王元嬰(即下面提及金鄉縣主的父親) 亦好狩獵,沉迷游獵往往深夜不歸。唐時,城門入夜要關閉, 但因滕王敗游未歸,往往徹夜大開[16]。1992 年在西安東郊發掘了唐金鄉縣主墓。金鄉縣主是滕王李元嬰的第三女,墓道的東西兩個壁完共出土了8件騎馬狩獵俑。(圖二十二、二十三 )

繪彩勾首馬

圖二十二 騎馬帶猞猁狩獵女俑(高33.5厘米,寬12.3厘米,1992年陜西西安市東郊豁口唐金鄉縣主墓出土)

繪彩勾首馬

圖二十三 騎馬狩獵紋銅鏡(直徑28.5厘米,河南扶溝縣出土)

    7.馬上演奏。唐代出土了不少在馬上演奏的樂俑。據唐代文獻記載:“北狄樂皆馬上之聲,自漢后以為鼓吹,亦為軍中樂,馬上奏之,故隸屬鼓吹署。”[17]馬上樂舞的演奏此種應屬北狄樂,屬于軍樂的一種,掌管音樂的鼓吹署管理。偃師柳凱夫婦墓出土彩繪騎馬樂俑(圖二十四)與河南博物院所藏馬上演奏樂俑(圖二十五)兩種風格完全不同。相比之下,劉凱夫婦墓出土的更具西域文化的風采。

繪彩勾首馬

圖二十四 彩繪騎馬樂俑群10件(1984年偃師唐光州定城縣令劉凱夫婦墓出土)

繪彩勾首馬

圖二十五 三彩騎馬樂俑群 3 件(1954年河南洛陽出土)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博物院(2014-01-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