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舞,相傳從大禹治水年間就流傳在登封市君召鄉(xiāng)胥店村前孟村及附近村莊,又名獨角龍,俗名獨腿猴,是一種民間舞蹈表演形式。表演形式很奇特,看起來類似獨腿高蹺,但和高蹺又有很大區(qū)別,高蹺是人站在棍頂上走動表演,而獨角舞則是人站在棍中部,雙腿夾住棍表演,這種表演形式放眼世界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獨角舞曾經(jīng)是當?shù)厝颂找鼻椴佟蕵飞硇牡闹饕耖g表演活動,經(jīng)歷了幾千年興衰,獨角舞現(xiàn)在面臨傳承與弘揚的問題。晚報記者 袁建龍 文/圖
年輕人打工歸來自娛自樂
昨日上午,鼓鑼聲中,在胥店村前孟村村邊的路上,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跳起了獨角舞,不少人身穿戲裝,根據(jù)自己想像的故事情節(jié),做出各種各樣的表演動作。他們時而列隊前行,時而拉起手來圍成了一個圈,有人雙手握把前蹦,有人單手握把起舞,跳得興起時,有人干脆雙手撒把,有的甚至一手握把一腿蹺起,手舞足蹈表演起高難動作。
有一對夫妻更是叫絕,他們通過跳獨角舞,把他們從相親見面,到舉行婚禮的過程表演得淋漓盡致,甚至還表演了新郎親吻新娘的動作。圍觀的村民興奮得不停地吶喊助威。
村民王鐵錘老人告訴記者,村里熱愛獨角舞的人有個不成文的約定,無論誰有什么喜慶的事,都要亮出本事“舞”上一通,以示慶賀。這是一群出外打工的年輕人剛回家,自娛自樂呢。
獨角舞從大禹治水演化而來
在當?shù)仃P(guān)于獨角舞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舜任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時,洪水肆虐。老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為了拯救百姓,舜派大禹治理天下的洪水,大禹改堵為疏,鑿山疏河,最終將洪水排入大海。大禹治理完天下的洪水后,才回到家鄉(xiāng)嵩山治水,身心疲憊的大禹雖然治住了洪水,卻累死在了前孟村東南的大石鼓堆上。得知消息的人們前去拜謁,誰知石鼓堆上冒起了一股白煙,只見大禹化作一條獨角龍騰空而去。人們?yōu)榱思o念大禹,就模仿獨角龍的樣子,雙腿夾著治水的工具柄在地上蹦跳祭拜。
相傳明朝一位叫傅聚的人是個跳獨角舞的高手,有一次,洛陽知府到登封巡查,想觀看民間藝術(shù)表演,登封知縣就把傅聚找來,讓他在縣衙大堂上表演。那傅聚也確實了得,他從堂下蹦到堂上,又從堂上蹦到堂下,舞姿矯健,花樣百出。洛陽知府高興得眉飛色舞,當場獎他銀牌一枚。
沒人組織,跳舞的人日漸減少
在傅占軍老漢的家中,他拿出了自己曾經(jīng)用過的道具讓記者看,他說:“表演獨角舞的主要道具就是一根木桿,木桿半腰安裝一個踏柄,頂端有一個把手,因只有一條腿,人們就叫它獨腿猴。木桿一般四五尺高,踏柄離地二三尺。表演時,人們手握把手,雙腳踩在踏柄上,雙腿夾住獨腿猴蹦跳。”
獨角舞是一種集體舞蹈,小的時候,傅老漢就和同村的孩子跟著大人們夾著棍子來回蹦蹦跳跳。“那個時候,只要農(nóng)閑,村里人就聚在一起比試‘舞藝’。逢年過節(jié),更是前孟村人大顯身手的好機會。大家身著戲衣,敲鑼打鼓,聲勢十分浩大,經(jīng)常應(yīng)邀到鄰村表演,基本上是逢會必去。
上一個世紀,獨角舞興盛時期是在八九十年代,因傅占軍老漢的熱心組織,年年都出社表演。
“近些年,會這種舞蹈的人越來越少了,年輕人打工的打工,掙錢的掙錢,很少有人把獨角舞當作真正的藝術(shù)來傳承,加上又沒有人組織……”談及此,傅老漢心里很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