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之興也,杌次于丕山。”對《國語·周語》里的這句話,在“杌”的解讀上還不能取得一致,但在“丕山”就是《尚書·禹貢》里說的“(黃河)東過洛,至于大”中的大山上,認知大體一致。但那個時代的大山沿黃河南岸立于今天滎陽、鄭州一線,是現在的邙山,不是鶴壁的大山。洛是洛水匯入黃河的所在。黃河東流走過洛,迎面而來的第一座山,不可能是鶴壁的大山。這句話用直白的方式來表述,大約就是“商王朝起家于鄭州邙山一帶”。
“湯伐夏,國號商……”這是每位中國人都很熟悉的《三字經》里的名句——湯遷夏社,結束了夏王朝一個家族統治天下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改朝換代,被譽為“成湯革命”。
談及成湯開國之都鄭州商城遺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貝格立說:“假如我們沒有發現安陽殷墟遺址,商文明的成就不會因此而失色。”
嵩山腳下,湯革夏命,《湯誓》有云: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不敢不正……
鄭、洛兩大古都群根扎嵩山
“天上不能沒有太陽,地上不能沒有夏王;如果天上不會沒有太陽,那人民就會永遠需要我,我就不會滅亡!”夏桀自比太陽,百姓無奈而歌:“太陽啊!你什么時候墜毀,我們寧肯與你同歸于盡!”在商湯討伐夏桀的戰斗檄文《湯誓》里是:“‘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湯伐夏桀,革命根據地就是鄭州。“古書上說,商湯如果沒有‘’地,周武王如果沒有‘岐’地,就是他們再賢能,也不能有天下——‘賢雖十全,不能成功’。‘岐’在陜西的岐山、岐水,這個很清楚,但‘’在哪兒?綜合研究文獻后,我得出‘’就在鄭州。具體在鄭州什么地方?現在我也說不很清楚。”許順湛先生說,“‘’地在鄭,與商興邙山也可以相互印證。”
商的先祖契,與禹是“同事”——和大禹一樣,契也是治水專家。禹的治水,得力于契的協助。禹與契,是舜的左膀右臂,禹攝政,契為司空。“有專家考證,商族最初生活在嵩山潁水,夏族有天下時,商族走出嵩山,四處遷徙,先后遷了八個地方——‘自契至于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契)居’。殷商殷商,為什么商叫殷商?殷來自‘’,有專家考證‘’‘潁’同音,‘水’就是‘潁水’,說商族最先就居住在嵩山潁水,我看他的考證是有道理的。”許順湛先生說。
文獻研究將商指向嵩山、潁水、鄭州,證明著鄭州商城遺址可能是成湯的開國之都。
“夏商周三代之前,鄭州真不得了,比洛陽都厲害。后來洛陽才發展起來,有了‘洛陽古都群’。”許順湛先生說,“其實鄭州也有個古都群,遺址就在鄭州周邊。”
有人對眼下的“中國八大古都”進行了“級別”劃分,按照歷史地位及影響,大致將其分為3個層次:北京、西安、洛陽;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這一劃分,把通過考古發掘出來的安陽、鄭州排到最后,顯然是現代人的“一廂情愿”,有些數典忘祖。
現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在兩千多年前幾乎都不重要;兩千多年前最重要的,現在幾乎都不重要。中國亦然。北京是元、明、清首都,才顯得很有“歷史地位及影響”。而把中國挺進“四大文明古國”序列的夏商、鍛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青銅時代和青銅文明的夏商,其都城在中國古都序列中的“歷史地位及影響”,倒顯得不重要了。
現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在海邊,中世紀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在河邊,再往前看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在山下水邊——人類最早住在山洞里,是走出大山、走出大河、走向海洋的。
鄭州作為商湯的開國之都,歷10王,從成湯至太戊,積年約189年。除商代首都外,鄭州還存在一個上起軒轅黃帝、下至東周鄭、韓,多個朝代在此立國立都的“鄭州古都群”。尤其作為商王朝開國之君成湯的亳都,鄭州是殷商時代整個世界規模最大、現存地面遺存保存最好的國都——三千年前的城墻,如今還裸露在地表之上!
現在的行政區劃“割裂”了嵩山,讓人覺得嵩山只有在登封才能稱為嵩山。鞏義市在“嵩陰”不是嵩山,登封市在“嵩陽”就是嵩山。“有一次,我帶著鄭州電視臺的記者拍攝嵩山,在嵩山少林寺后面的軒轅古道上,偃師村民不讓拍,說‘這是偃師的地盤,河南電視臺可以拍,鄭州電視臺、登封電視臺不能拍’。我只好說就是河南電視臺,這才糊弄過去。這事兒我遇到的不是一次。”說到這兒,登封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呂宏軍先生直搖頭,“也許就在這不知不覺間,嵩山為登封‘專有’。”
嵩山山系與熊山山系之間的狂水、潁水河谷,有個谷地故道,是古人遷徙之路。往東走,是新密、新鄭與鄭州市區,往西遇到大山,北拐,過龍門伊闋,走到偃師和洛陽。當然,走出嵩山后,他們還會遷徙,到“嵩陰”的鞏義、滎陽活動乃至建都。如此,形成“鄭州古都群”、“洛陽古都群”也是自然的。“嵩陽”的河間谷地畢竟太狹小了,不如鄭州、洛陽開闊,更適合農業耕種與建都。
巍巍嵩山,肩挑“鄭州古都群”、“洛陽古都群”。走出嵩山的古人,懷著感恩之情與迷茫不解,仰望嵩山,因為嵩山是“天宅”、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從能夠見到的文獻看,“至少在周武王時,嵩山就被稱為‘天宅’。傳說就更早了,從新鄭到嵩山,有一條神道,黃帝經常走上這條神道,到嵩山上與神仙相談。”許順湛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