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泰寺為嵩山一座著名的尼僧寺院,從南北朝時起,便先后有北魏轉運公主、南梁明練公主、北魏永泰公主三位皇家公主在此出家為尼。據文字記載,明練公主圓寂后,即在此地起塔埋骨,但其塔早已無跡可尋。永泰寺后原有四座古塔,民國初年,一座北魏的磚塔被國民黨軍隊拆毀,不知是不是明練之塔。如今的永泰寺后的三座古塔,分別為唐、金、明三代所建,其中以唐塔最為珍貴。
登封永泰寺塔位于登封市西北11公里太室山西麓子晉峰下永泰寺后。始建于唐初。平面呈方形,為疊澀密檐式十一級磚塔,高約30米,磚泥結構,和法王寺唐塔造型相類。塔身南面辟門,塔心室為長方筒形。塔剎由仰蓮和五重相輪組成。塔外觀呈拋物線形,造型優美。附近還有金塔、明塔各一座。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有關資料顯示,永泰寺塔,位于寺院后山坡上,建造于盛唐時期,單層密檐式建筑,平面呈正文形,塔體高通24米,壁厚4.8米。青磚黃泥壘徹而成,塔的外壁敷有一層薄薄的白灰,塔身高聳,南面辟有高2.6米,寬1.74米的券門,由門要至塔室,塔室內部仍為方形空筒狀,塔身11層密檐,各檐外輪廓的連線呈柔和的拋物線狀,塔剎由仰蓮、五重相輪組成,其精美的造型,是我國現存唐塔中的佼佼者。據碑文記載,永泰寺塔是因供奉舍利而敕建的。現已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均庵主塔,位于永泰寺院后約30米處,建于金大安元年(1209年)仲冬,為四邊形雙層磚塔,高3.5米。塔基為須彌座,周圍有磚雕花紋。塔身前面辟一方形磚券門,門外沿飾磚雕花紋一周,塔室內空蕩無物。塔身背面嵌有《嵩山永禪寺均庵主塔記》刻石一方。碑載北魏時期明練、永泰二公主出家前后的景況及均庵主之功德和生平。當地群眾傳說塔室內放有“永泰公主包骨像”,故該塔俗稱“永泰公主包骨塔”。但據碑文中說均庵主“孤然已達西方去,留得真容寶塔中”的記載知,塔室內的包骨像不是永泰公主的,而是均庵主的。該塔塔剎已毀。
有歷史悠久的寺院,必有伴隨它的古塔,永泰寺也是如此,據說歷史上曾繁塔點點,因為與少林寺的淵源,明清后期庵主墓塔則多建在少林寺塔林,歲月流逝目前永泰寺附近可見者已經為數不多。資料記載,在永泰寺東北山坡上,尚存永泰寺唐塔、明代的肅然無為塔和金代均庵主塔三座,但由于時間緊加之翌新來前功課沒有做好,把精力僅僅放在列入全國重點文物的古塔上,所以三塔之中只見得兩座,而肅然無為塔則被錯過了。看來缺憾總是有的,只有再有機會到登封補訪了。
被稱為永泰寺塔的唐塔與法王寺塔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無證無考。都傳說造塔為供奉佛舍利之緣故,應屬舍利塔,加上外形均為下部方形上部密檐外輪廓呈拋物線形,與西安小雁塔風格一致,所以判斷為盛唐時期所建,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永泰寺塔平面呈正方形,建在石砌塔臺之上,通高約24米。一層方形塔身較高,朝南開有券門,可由此進入塔內。上部為11層密檐,磚砌疊澀而成,每層塔身均朝南設假的券門裝飾,塔身四角曲線柔和,整體造型流暢美觀。塔剎由仰蓮剎基和五層相輪剎身組成,上部已有破損。塔心中空呈四棱錐型,可借助木梯登向高處。塔的外壁涂有米色白灰,與年代相近的嵩岳寺塔、法王寺塔色調相一致。
在去往永泰寺塔的途中,永泰寺東墻外的農田里,還有一座金代所建墓塔,塔呈平面方形,三層密檐實心青磚而砌,高度不過兩米,三層塔身與塔剎已損毀,上部長滿了荒草,只是塔身背面鑲嵌的塔銘依稀可辨,告知后人這是嵩山永泰寺均庵主塔。【原標題:登封永泰寺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