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知根底兒,很難看出萇毅軍、萇紅軍兄弟五人是身負武功的人。他們話語不多,舉止斯文,給人的感覺是樸實而謙和。但當舞弄起棍棒、比劃起拳腳來,他們卻像換了個人兒似的,眼中精光滿蓄,動作迅捷威猛。
萇家兄弟從沒和人真正交過手,如今已經(jīng)沒有了“武林”,他家又從來沒人出去惹事,村子里吵架、打架,他們都不往跟兒去。所以他們雖然平生學的是“打人”絕技,卻從沒有打過人。
老大萇毅軍54歲,習武已近五十年,也只是因兩次偶然的機會,知道自己的功力怎么樣。一次是鄰居家的嫂子跟他鬧著玩,惹得他煩了,在嫂子手腕上攥了一下,結果人家手脖子紫了一個星期,直找他母親告狀;還有一次是他新婚不久,無意間反手在媳婦后背打了一下,媳婦一下子躺倒在床上,直翻白眼。
他們練的不是高飄好看的花架子,而是招法實用、內勁深含、可一招制敵的功夫。他們常年真功實練,卻不靠此謀生,也從不在人前炫耀,講究的是“寧在靜處用功,不在人前賣弄”,用萇家兄弟的話說,就是“學就學了,不鬼(方言,炫耀、嘩眾取寵之意)”。
在如今這個浮躁的時代,無數(shù)的人都在靠炒作走紅,堅守“藏而不露”的萇氏兄弟就顯得頗為特立獨行。他們是滎陽市王村鎮(zhèn)后新莊農(nóng)民,平時在鄭州市上街區(qū)某企業(yè)打工,為子女上學讀書打拼,過著極為尋常的生活。雖然如今習武的人已經(jīng)很少,他們也還各自帶著些徒弟,按照祖輩流傳下來的規(guī)矩,帶徒弟是不收學費的,有的時候,還要管徒弟吃住。
萇毅軍兄弟是萇乃周三兒子萇其淵的后代,他們所學的武功和所守的規(guī)矩,都源于“老三爺”萇乃周。
由于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萇乃周極重武德,為本門定下了嚴格的收徒授藝規(guī)矩,提出不可輕傳,不可妄傳,制定“三不傳”原則,即非其人不傳,非其時不傳,非其地不傳。“但求詳察其祖父無失德,本身無敗品,然后以此授受”。收了徒弟之后,還要以“三箴”、“七試”、“十戒”來約束、考察、考驗,然后才可“傾囊相授”、“盡泄其密”。傳授過程中,也很重視武德培養(yǎng),他專門撰寫了《初學條目》,告誡后學“學拳宜在靜處用功,不可向人前賣弄精神,夸張技藝,方能鞭策著里;學拳宜以德行為先,凡事恭敬謙遜,不與人爭,方是正人君子;學拳宜以涵養(yǎng)為本,舉動間要心平氣和,善氣迎人,方免災殃”。
萇家拳曾名震天下,與少林、太極并稱河南三大拳派。但近幾十年來,少林、太極如日中天,萇家拳卻寂寂無名。很多人對此深感困惑,多方尋求原因,有人歸因于萇家拳的這些“清規(guī)戒律”,認為固守這些東西,雖然保持了萇家拳功夫和武術文化的原汁原味,但這種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卻也導致萇家拳的發(fā)揚光大陷入困局。
萇乃周當初為何制定這些規(guī)矩?或許只有還原到當時的文化環(huán)境中,我們才能明白個中原因。
勇銳無比萇家拳
某地一大戶人家世代習練萇家拳,到第三代時,其傳人染上大煙癮,敗光家業(yè),也荒廢了武藝。一次,有大軍從其地面路過,其人潛伏在灌木叢中,試圖偷盜物資。待大軍過半,他鉆出樹叢,拉了一匹馬就走,卻不防有人騎馬舞槍追過來。他放下馬匹,提槍來戰(zhàn),卻被那人一招將槍打落。正當他驚詫莫名時,那人也失聲驚呼:“咋還是同門?!你走吧,前面你別去了,后面也別去,你的功夫還不中呢!”
采寫這組稿件期間,我聽到很多萇家拳的故事,這是唯一一個萇家拳傳人恃藝為非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