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王城,隨著時光輪回,埋沒在嵩山腳下、潁水岸邊。每次陪同文友來到這里,都會思接千載,精鶩八極。王城崗埋藏了夏王朝太多的秘密,承載了學者們太多的理想。今天,記者和大禹文化學家常松木走進王城崗,穿越4000多年歷史,尋找神話人物的足跡。
王城崗今生
王城崗遺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鎮西約一公里的臺地上。它南望箕山,北依嵩岳,潁水流經南側,五渡河從它的東邊注入潁水。王城崗遺址有一座碑,上刻“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等字樣,石碑周邊都是田地。遺址處夾雜著瓦礫陶片的夯土層細薄如帶,清晰可辨,令人不由得心馳神往,多少年來,學者云集。
1959年4月,有一位叫徐旭生的考古學泰斗來到這里,經過地面調查和鉆探,徐先生認為八方村東的這片土地“不得了”,東部以龍山文化為主,西部以仰韶文化為主。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王城崗發現了“禹都陽城”遺址。都城由東西兩城組成,距今約4000年。期間,眾多學者前來考古,2001年4月,王城崗遺址入選“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發現”。2002年至2005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方燕明、北大教授劉緒一行,經過艱苦工作,在王城崗遺址又發現了一座面積約30萬平方米的大型城址,這是河南省發現的面積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小城遺址、大城遺址,此次發現的祭祀坑、玉石琮、白陶等重要遺存,連同此前發現的奠基坑、青銅器殘片、帶有“共”字符號的陶器等,都有力證明了王城崗遺址就是禹都陽城。
王城崗前世
“禹都陽城”典籍有記載。《國語》:“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韋昭注:“夏居陽城,崇高所近。”《御覽》三十九載:“夏都陽城,嵩山在焉。”《孟子》載:“禹避舜之子于陽城。”《史記·夏本紀》載:“帝舜薦禹于天,為嗣。十七年而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這些記載再一次佐證了王城崗遺址就是“禹都陽城”。
這些考古發現,使大禹逐漸從神話傳說走向了現實,把人們一直傳說稱頌的大禹,還原成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大禹建都陽城之后,繼續鞏固和擴大統治范圍,后來,他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蚌埠)匯合眾多部落,接受他們的朝賀。大禹還把黃河南北以及廣大歸附地區,劃分為九州,由州牧管理,并建立了實力強大的武裝;制定刑罰,奠定了奴隸制國家的基礎。
昔日“禹都陽城”如今美麗告成
常松木是登封眾所周知的研究大禹文化的專家,癡迷于大禹文化,他經常揣摩當年王城的設施布局和當時這里人民的生活狀況,那時,這里是城市雛形,人們在與惡劣的大自然做艱苦卓絕的斗爭,生存艱難;如今這里繁榮昌盛,人民生活富足。
“王城崗遺址、古陽城遺址璀璨如星,寶貴的遺產不能這樣就埋沒了呀!”興致勃勃地講述中,他偶爾的喟嘆讓夏秋近午的陽光顯得落寞。嵩岳大地的名勝古跡太多,留存自有造化,但每一處古跡的背后,也許或多或少都有幾分如常松木這樣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