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產業網訊:嫘祖是教民植桑養蠶、繅絲制衣的偉大祖先,是·位在中國歷史上與黃帝齊名的偉大女性。受近年來國際國內大環境及旅游熱潮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以頌揚和紀念嫘祖功德為主要內涵的“嫘祖熱”。嫘祖文化的內涵主要有:植桑養蠶,開拓創新;輔佐黃帝,安邦定國;以德治國,構建和諧;男女平等,光照千秋。嫘祖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寶庫;是對人們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利于人們尋根問祖,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是旅游文化開發的重要資源。
關鍵詞 嫘祖;嫘祖文化;文化內涵;現代意義
千百年來,黃帝作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早已婦孺皆知,并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國人以作為炎黃子孫而感到自豪。如果說黃帝是“中華民族之父”,那么,嫘祖堪稱“中華民族之母”,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與黃帝齊名的偉大女性。她發明了植桑養蠶、繅絲制衣,使人類從此脫去了樹葉、獸皮,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卓越貢獻。長期以來,嫘祖一直受到炎黃子孫的普遍崇敬。當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全球華人的尋根認祖意識顯得空前高漲,嫘祖再次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學術界,也掀起了研究嫘祖文化的熱潮。但人們談論較多的,是關于嫘祖的出生地以及嫘祖在植桑養蠶方面的重要貢獻,而對于嫘祖在其他方面做出的貢獻以及弘揚嫘祖文化的現代意義,則缺少研究。本文就嫘祖文化熱興起的背景、嫘祖文化的內涵以及弘揚嫘祖文化的現代意義等問題作一探討。
一、嫘祖文化熱興起的背景
關于嫘祖,歷史留下了大量的文獻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黃帝“元妃西陵氏女,日嫘祖……帝之南游,西陵氏殞于道,式祀于行……以其始蠶,故又祀為先蠶”。“帝命西陵氏,教民育蠶,治絲以供衣服,于是民無皴瘃,后世祀為先蠶”。
從文獻記載可見,嫘祖為黃帝正妃,是教民治桑育蠶、繅絲制衣的偉大祖先。黃帝與嫘祖,一個“以德治天下”,管理民政;一個教民育蠶繅絲,改善民眾生活。她從事的活動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優秀品德、聰明才智以及勤勞勇敢、開拓創新的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寶貴的歷史財富。所以,后人為紀念她,把她祀為種桑育蠶繅絲及絲織行業的女神,緬懷其功績,歌頌其德澤。由于黃帝被歷代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亦為中華民族之父,而嫘祖理所當然被尊奉為中華民族之母。近年來,伴隨著黃帝祭奠活動的大規模興起,逐漸形成了以頌揚和紀念嫘祖功德為主要內涵的“嫘祖熱”。“嫘祖熱”的出現,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國際大環境的影響。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受到文化標準化、環境惡化、旅游業等因素的影響,許多文化遺產正處于瀕危狀態,有許多傳之已久的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走向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標志,內含著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碼。它是人民生命創造力的高度展現,也是體現世界文化多樣性,維護國家獨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中,世界的文化生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蘊涵民族精神家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猛烈的沖擊,有的正面臨著消亡。所以,科學地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現代化國家張揚民族精神、獨立自主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的文化訴求。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0年啟動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2003年10月,第32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此后,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浪潮。
其次,國內非物質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華文化“尋根熱”的興起,海內外炎黃子孫開始祭拜嫘祖,研究交流博大精深的嫘祖文化。進入21世紀以后,受世界范圍內保護文化遺產浪潮的影響,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在我國各地蓬勃展開。其規模之大,涉及面之廣,學者專家參與的自覺性之高,在我國文化建設史上實屬罕見。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形態的“有形”的文化遺產,又有主要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共同構成民族文化遺產的整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并逐漸凝練、積累下來的精神財富,但這些文化遺產的現狀令人堪憂。一些文化遺產得不到有效保護,正在消失;還有一些文化遺產被別人爭去,這種狀況,無疑已成為我們當代人難以承受之癰。為了在現代化進程中尋找和守護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我國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2004年8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我國正式加入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從此,在全國范圍內,一場研究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正在興起。
河南是一個文化大省,具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在諸多文化資源中,能夠引領中華傳統文化的是炎黃文化。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華古代文明的源頭,而黃帝就誕生、建都在河南。河南是黃帝的故里,是黃帝的建都地,是肇造中華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區,黃帝在這里創造了光輝璀璨的歷史文化。近年來,河南實施“文化強省”戰略,努力實現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資源強省”的跨越,這種形勢對嫘祖文化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2006年以來在河南新鄭舉行了兩次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更是將嫘祖文化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第三,旅游熱的興起。近年來,我國旅游市場發展得很迅猛,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6年全年入境人數1.2494億人次,國際旅游外匯收入339.5億美元。全年國內出境人數達3452萬人次,全年國內出游人數達13.9億人次,國內旅游總收入6230億元。中國已成為最重要的新興市場,已與美國并列成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國。據專家預測,到2010年,中國將取代西班牙居第二位,到2020年將取代法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也將成為第四大旅游客源輸出國。
旅游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旅游消費活動還是旅游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文化作為人類勞動和智慧創造的結晶,貫穿著人類的發展和演變的整個過程,從而構成了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及其內涵。因而,文化的本質決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只有充分挖掘出文化內涵,它才會具備吸引旅游者的魅力。現代旅游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人文資源的挖掘和開發。對于一個地區來說,可開發的文化旅游資源是有限的,而名 人故里往往是其重要的內容,因此,利用名人效應,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旅游風景區觀賞價值,更重要的是,它能充分發掘自身文化內涵,提高本地區旅游文化品位,是發展文化旅游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名人故里的開發在全國有著愈演愈烈之勢。嫘祖屬于中國遠古時代的杰出人物,自然成為人們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對象。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嫘祖文化研究的熱潮被迅速掀起。四川鹽亭、湖北宜昌、河南西平等地,都在大力加強嫘祖文化的研究。四川鹽亭動手較早,規劃開發的嫘祖陵園區、嫘祖文化風景區等多處景點已初具規模。湖北宜昌不甘落后,多次舉辦“嫘祖研討會”,還成立了嫘祖文化開發公司。河南西平相對起步較晚,但他們借助靠近黃帝故里新鄭的地域優勢以及大量文獻記載,通過舉辦“嫘祖文化研討會”等活動,迅速掀起了一股新的嫘祖文化研究熱,大有后來居上之勢。一個以嫘祖文化研究為主要內涵、集旅游開發和文化研討為一體的“嫘祖文化熱”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起來,逐步形成一個以嫘祖精神為核心,以桑蠶文化、絲綢文化及其傳播和相關的民俗風情為主要內容的博大精深、豐富多樣、相對獨立的特色文化體系,豐富了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寶庫。
二、嫘祖文化的內涵
嫘祖作為中國早期最杰出的女性之一,被歷代視為“先蠶”,特別是漢代以來,歷代皇室有“祀先蠶”的大規模祭祀儀式和活動,其目的就在于通過這些儀式和活動,“以勸蠶事”,推進養蠶栽桑事業的發展,進而促進農業的興旺,帶動經濟的繁榮。隨著歷史的發展,嫘祖已經演變為一種文化符號,成為激勵人們不斷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同時,作為黃帝元妃,嫘祖受到歷代皇室的高度尊崇,因而又被樹立為“中華民族之母”的崇高形象。今天,我們紀念和研究嫘祖,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為此,我們應深入發掘嫘祖文化的內涵,并加以大力弘揚,以促進我國小康社會建設,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協調發展。
(1)植桑養蠶,開拓創新
在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上古時期,人們在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中艱難地生存,繁衍和發展。嫘祖最偉大的歷史功績,就在于她不僅是植桑養蠶、繅絲織綢的發明者,她還是這一技術的傳播者,她終生致力于傳播養蠶繅絲技術,播撒文明的種子,為桑蠶絲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從此徹底改變了遠古人類的生活方式,使中華民族步入文明時代。嫘祖是中國養蠶繅絲的鼻祖,為了緬懷她的偉大功績,在民間幾千年來一直把她作為人神來敬奉。
中國的絲綢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早在漢代,中國的絲綢就遠銷到南亞,西亞甚至達到歐洲,那里的人們贊譽東方有個絲綢國家。自隋唐以后,中國文明走向了世界,西安、洛陽’形成了國際大都市,政治、商貿、文化交流達到了高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中國的絲綢遠銷海外,因此,海內外人士把漢唐時期中外交通渠道稱為“絲綢之路”。追根溯源,這一切都應歸功于中國絲綢最早的發明家黃帝正妃嫘祖。
在上古時代,文化創新的活力最初表現在社會的底層,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向表層演進。文化的創新在傳統的承載中是不滅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火種。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文化創新從文明伊始就表現出一種具有巨大能量的活力。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及思維實踐中,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優秀的文化傳統。它不僅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和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而且對東方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黃帝時代是中國史前歷史發生重大變化的時代,不但社會分化加劇,戰爭頻繁,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文化重組增多,文明與國家起源的各種因素日益出現,而且在物質文化和科學技術上還產生了許多新的發明創造,如《世本·作篇》記載“作市”、“作兵器”、“作煮鹽”、“始穿井”、“作旃”、“作冕旒”、“作占日”、“作占月”、“作占星氣”、“造律呂”“作甲子”、“作算數”、“作調歷”、“作書”、“作圖”、“作衣裳”,以及其他諸多發明創造,絲綢應該是其中的重大發明創造之一。勤勞勇敢、自強創新的嫘祖,正是因為深入生活和實踐,充分發揮了善于創造的精神,認真發現和總結自然規律,經過細致反復而艱苦卓絕的觀察和實驗,最后才發明和創造了植桑養蠶繅絲織帛之術,實現了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歷史上這一系列的偉大變化,對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2)輔佐黃帝,安邦定國
長期以來,人們對嫘祖教民植桑養蠶的歷史功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對于嫘祖“諫諍黃帝,奠國基,統一中原”之治國方略則知之甚少,特別是由于受中國封建社會長期的男尊女卑觀念的影響,人們只知道黃帝的偉大貢獻,不知嫘祖輔佐黃帝建功立國的功勞。其實,嫘祖與黃帝聯姻結盟后,苦心經營中原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大大加強。黃帝聯合了熊、羆、貔、貅、虎等為圖騰的眾多部落,經過3次大的血戰,終于打敗了神農部落。接著,黃帝乘勝東進,渡過黃河,在今河南新鄭建都立國。因黃帝以熊為圖騰,故史稱“有熊國”,成為當時勢力最大的方國。
黃帝擊敗炎帝,占據中原后,嫘祖力諫黃帝,要鞏固國基,統一中原,免除后顧之憂,必須安撫炎帝余部,與炎帝結成聯盟,以對付強悍好戰的蚩尤。經過長時間的準備,黃帝下定決心要誅滅蚩尤。傳說他們已經大戰了71場,卻依舊難分勝負。此后不久,黃帝與蚩尤開展了規模更大的“涿鹿之戰”。在這場戰爭中,蚩尤聯軍被打敗,蚩尤殘部向南逃竄,后被殺,身體和頭顱也被黃帝分埋到兩個地方,以防他再作亂。
黃帝擊敗炎帝和蚩尤后,建立了中原華夏族方國聯盟政權,結束了遠古各部族方國彼此隔絕的局面,也打破了種族界限和地理阻隔。人們互為通婚與聯姻,互相往來,互通有無,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黃帝與嫘祖,就成為上承洪荒、下啟文明的偉大的歷史巨人。
(3)以德治國,構建和諧
嫘祖嫁給黃帝后,不僅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幫助黃帝,以武力奪取天下,而且在治理國家方面,為了中華民族長治久安的千秋偉業,嫘祖也充當起了賢內助的角色,表現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為了維護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支持軒轅黃帝成就統一大業,嫘祖首先將自己的兒子改為姬姓,全部落也歸附了黃帝部落。據《國語》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蒧、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因為黃帝所處的時代正是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時代,大多數屬對偶制婚姻,子女一般還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黃帝雖貴為天子,但他的25個兒子大多數都不跟 父親姓,而只有嫘祖的兒子青陽跟父姓。黃帝如此,其他普通百姓就更加為難了。這充分說明母系氏族的勢力還非常強大,兒子要脫離母系氏族而歸屬父系氏族還有很大阻力。所以嫘祖不僅將自己的兒子改為姬姓,而且諫諍黃帝,建立國家,確定了一條以德治國的和平統一路線。嫘祖先帶頭獻出了西陵地圖,勸告黃帝自始至終堅持部落聯盟。在黃帝打敗炎帝、殺死蚩尤之后,立即敦促黃帝,化干戈為玉帛,竭力做好炎帝的安撫工作,以便更好地傳播農耕技術和蠶桑文化。可以說,嫘祖為了完成統一大業,為了構建和諧的太平盛世,完全犧牲了個人和西陵氏部落的利益,為當時的百姓和中華民族的后代子孫做出了光輝的榜樣。
在黃帝以前,氏族部落之間主要通過婚姻聯系,社會公共事務限于部落內部,黃帝時代,隨著部落聯盟的擴大,公共事務越來越超出部落范圍。為了適應社會結構的變化,嫘祖輔助黃帝在政治上制定了新的政治策略和治理辦法,創造了“分土建國”的制度,創制了一些禮儀法度,還特別注意網羅人才來管理社會。正是由于黃帝能夠任賢用能,推行良好的社會管理,使得當時的社會生產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的社會生活質量大為提高。司馬遷曾給予高度的贊揚:“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災禍不生,所求不匱。”《韓詩外傳》說:“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內和平。”
統一戰爭結束后,嫘祖向黃帝提出“定蠶桑、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以德治國,注重禮儀,開展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她把推廣蠶桑等科學技術看成是立國之本,為此,她專門請求黃帝制定政策和措施,大力發展桑蠶事業。為了盡快推廣種桑、養蠶、抽絲、織綢等技術,嫘祖建造桑園和絲綢作坊,親自示范操作,同時培訓人才,建立蠶桑基地。通過這些措施,很快使中原大地普及了桑蠶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效,整個國家面貌煥然一新,實力大增,國富民強,人民從此過上了豐衣足食、幸福美滿的生活。這種以德治國、構建和諧的統一的思想對以后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尚保存著旺盛的生命力,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4)男女平等,光照千秋
黃帝時代是中國人心目中的英雄時代,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將中華民族帶入文明階段,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受到后人極大的崇敬和愛戴。而黃帝的元妃嫘祖則成為這個時代堪與黃帝比肩的一位杰出女姓。大約自北齊開始,人們將嫘祖作為蠶神娘娘加以崇拜,到唐宋時最為興盛。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是“皇后親桑”,即皇后親自采桑喂蠶。為紀念嫘祖,民眾在各地修建了嫘祖廟,并舉辦廟會,每年一次,在嫘祖誕生日即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廟會期間,人山人海,廟里香煙繚繞。參加廟會的蠶農多,女性多,蠶農祈求蠶神娘娘保佑自己蠶業發達,女人們祈求嫘祖保佑自己有美麗的容貌和靈巧的雙手。將嫘祖奉為蠶神,一方面說明了嫘祖巾幗不讓須眉、建立宏偉業績的歷史事實,同時也是當時女姓社會地位的真實寫照,說明在黃帝時代及中國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時代,女姓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在中國古代,男耕女織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本形態,女性是紡織業從業者的主體,將女性角色奉為蠶神更為適宜,漢代祭祀的蠶神菀窳婦人、寓氏公主以及嫘祖都為女性。將蠶神與黃帝時代的一位女性聯系起來似乎更為合情合理,于是歷史選擇了嫘祖,嫘祖成為中國養蠶繅絲技術的發明者和蠶桑業的保護神。
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由于封建的男尊女卑觀念作祟,婦女成為男子的附庸,社會地位低下,因此,在歷代文獻中,像嫘祖這樣一個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女性幾乎很少見到了,很多在歷史上曾經做出杰出貢獻的女姓被封建文人所掩蓋了,這是很不公道的。近年來,隨著嫘祖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人們把嫘祖看作是我們偉大祖先的女性代表,給予嫘祖以應有的歷史地位,這正是當今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男女平等的重要體現。的確,嫘祖作為偉大的女發明家,她代表了中國婦女的勤勞、勇敢、富于文化創造力。嫘祖之功德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豐碑就是振奮民族精神,振興民族經濟的強大動力和向心力。
三、弘揚嫘祖文化的現代意義
(1)嫘祖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
中華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統一,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作為中華文化重要一元的嫘祖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過程中保留和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中國是世界絲綢文化的發源地,中國的絲綢文化幾乎是與中國的文明同時產生的,而且又是與中國的文明同步發展的。嫘祖是中國植桑養蠶與絲織品的發明家,是中國幾千年來蠶桑文化、絲綢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民族文明起源階段推動文明發展的英雄人物,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和人文女祖。嫘祖的偉大功績,不但塑造了她名垂史冊的光輝人生,而且開啟了中華5000年的文明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是振奮民族精神、振興民族經濟的強大動力。嫘祖精神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嫘祖文化與炎黃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流,它們相互碰撞、交流、吸收、融合,共同造就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嫘祖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風格,蘊含著現代文明賴以傳承的優秀文化遺產、精神資源和思想源泉,為現代文明建設提供肥沃的土壤、滋養和啟示。弘揚嫘祖文化,對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動各民族的團結進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重要意義。
(2)嫘祖文化是對人們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嫘祖文化同中國傳統文化一樣,強調道德的自覺性和社會公德意識,是對人們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嫘祖勤勞善良、勇于實踐的精神,有助于全社會真正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形成勤勞的社會道德風氣,洗涮懶漢思想;嫘祖積極探索、善于創造的精神,有利于激發人們的進取意識和開拓精神,那種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安貧樂道、小富即安的道德觀念將會被拋棄;嫘祖傳播技術、播撒文明的精神,有利于促進和鞏固社會主義的團結協作、平等互利等新型職業道德關系。總之,研究和開發這一文化資源,不僅能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道德修養,形成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相結合的、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一致的倫理道德體系,而且可以直接為當今現代化經濟建設服務。
嫘祖文化的現代意義,還表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嫘祖傳播文明,安邦定國,注重禮儀,開展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實現了華夏一統、國富民強的宏偉目標。嫘祖的故事,傳遞著遠古先民求生存、求發展的信息,歌頌了杰出人物為民謀福祉的高尚品德與求實精神。嫘祖被幾千年來奉祀為勞動者的神,激勵著后人為創造美好的生活,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嫘祖在生活和創業中一還充分展示了一種廣闊的開放胸懷,正是這種豁達開放的精神,孕育、締造了漢族乃至整個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發展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其強大的生命力正是來源于這種偉大的創新精神。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嫘祖文化在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博大、開放、吸收的精神,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大團結,構建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嫘祖文化有利于人們尋根問祖,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在當今世界,伴隨著人們的全球意識日益增長的同時,人們的尋根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各自存在著自己的特殊問題,都希冀從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文化中尋求救世安邦的良方與文化之根,特別是那些已經實現現代化過上富裕生活的人們,將懷著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尋求祖先繁衍生息的文化土壤,這就是在世界范圍內尋根謁祖活動之風日盛的深層原因。中國人民熱愛故土,重視鄉土人情,雖遠游千里,終不忘葉落歸根。由于歷史原因,許多炎黃子孫、海外游子對嫘祖的了解甚少,如果加大對嫘祖的宣傳,一定會掀起尋根問祖、拜祖、祭祖熱潮。作為黃帝的正妃,嫘祖不僅發明植桑養蠶、繅絲制衣,協助黃帝定鼎中原,統一華夏,同時,還是后來炎黃子孫許多姓氏的來源。根據謝鈞樣先生的研究,在當今占全國漢族人口的90%以上的120大姓中,其來源大多數屬于黃帝族。而黃帝族產生的姓氏,從母系角度考慮,絕大多數都出自嫘祖。黃帝族主要有兩大分支,一為顓頊族,二為帝嚳族,而這兩大分支也都出自嫘祖。此外,古代的姓氏還有直接出自嫘祖者,例如:嫘姓,據《元和姓纂》記載,即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的后代。因此,加大對嫘祖姓氏文化的研究與宣傳開發力度,有利于增強海內外炎黃子孫的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促進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繁榮。
(4)嫘祖文化是促進旅游開發的重要資源
嫘祖既是有著大量文獻記載的中國遠古時期的歷史人物,又具有歷史傳說中的神話色彩。這種人神兼備的雙重身份,使她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和不可估量的審美價值。因為旅游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審美文化,包括人文的、自然景觀的,都是可以迅速轉化為經濟價值的無價之寶。嫘祖的這種“人而神”的形象,就是一個極大的可資利用的旅游資源。因為她是“人文始祖”,是“偉大母親”,是“中華民族第一夫人”;同時她又是“蠶神”、“先蠶”,是創造女神的化身。各地之所以在極力爭奪“嫘祖故里”,就是看到了它背后隱藏著的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當然,嫘祖文化的開發決不僅僅是建一個旅游景觀的問題,它可以形成品牌效應,帶動黃帝文化、中華文化、龍文化等相關文化產品的開發,它可以帶動一個產業集群,如文化產業、房地產業、旅游產業等各個行業。特別是對于河南西平來說,嫘祖故里的開發對正在興起的黃帝故里的開發,是一個極為有力的配合,將為河南增加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大文化、大旅游品牌,是打造河南形象的一個良機,必將給河南旅游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嫘祖文化是個大產業,很有吸引力,將會吸引全世界的炎黃子孫前來投資。目前,國內掀起了一股研究嫘祖、祭祀嫘祖的熱潮,四川、湖北、浙江、山東、河南等地正在將嫘祖絲綢文化作為旅游項目進行開發。在這種形勢下,保護好嫘祖文化品牌已成為當務之急,搞好嫘祖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更是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