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鄭州 >> 文化遺產 >> 文遺學術專欄 >> 瀏覽鄭州

黃帝元妃嫘祖考略

2013/5/9 10:03:37 點擊數(shù): 【字體:


    嫘祖,相傳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的正妃。黃帝,五帝之首。西漢,司馬遷云(1):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魚,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fā)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由此之故,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蘇秉琦先生說(2):“而五帝則可能實有其人其事,所以司馬遷著《史記》時,徑直從《五帝本紀》開始”。其實,從歷史科學去認識,黃帝是四五千年前原始社會末期(銅石并用時期),我們中國這塊大地上的氏族部落聯(lián)盟總首領,是我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一位祖宗神,即華夏部落形成后公認為全氏族的始祖。對遠古世系來說,上下的傳承,一般為血緣氏族的分化,大多非父子直傳,屬人文性質。因此,在當今社會,稱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或“人文初祖”。嫘祖,作為黃帝的正式配偶,自然可以稱中華民族的“人文祖母”和“人文母祖”。

  二

  嫘祖,亦作累祖、絫祖、傫祖和雷祖,最早見《世本》:

  黃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產青陽及昌意。

  《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亦云:“黃帝妻嫘祖,生昌意”。西漢戴德《大戴禮記·帝系》亦載:“黃帝居軒轅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產青陽及昌意。”西漢司馬遷根據(jù)上述記載,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歸納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器,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因此,嫘祖西陵氏,生二個兒子,一為青陽,一為昌意。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注云:“西陵,國名也。”故“西陵”,是與黃帝同時期且互為通婚的氏族部落名稱。黃帝與西陵氏的具體關系,《國語·晉語》載:

  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惟青陽、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茍、僖、女吉、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

  這四母,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云:

  黃帝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姬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節(jié),生青陽;次妃彤魚氏女,生夷鼓,一名蒼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

  而方雷,三國韋昭注曰:“方雷,西陵氏之姓。彤魚,國名。姐妹之子曰甥。”可見,嫘祖為黃帝正妃,次妃方雷氏、彤魚氏,俱系西陵氏方雷之之女。西陵,又可以認為是方雷居地之名。其三女同時嫁與黃帝為妻,與堯帝二女娥皇、女英,一同嫁與舜帝為妻一樣,故古代才有“西陵配黃,英娥降媯,并以賢名,流芳上世” (3)之說。其實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并在開始確立的黃帝時代來說,一個氏族部落向鄰近的氏族部落之間,幾個女子與另一部落同一青年男子結婚是十分平常的事情。

  方雷氏,河南固始縣《金紫方氏宗譜》、安徽《徽州方山宗譜》、湖南岳陽縣《方氏族譜》、湖北通城縣《云溪洞方氏族譜》均云:方氏,出自方雷氏,方雷者西陵氏女也,軒轅之正妃,是為嫘妲。或曰榆罔之子雷以功封于方山,后人因以方為姓。(4)河南省西平縣西部有方城縣,可能亦與方雷氏有涉。

  三

  西陵之地,何光岳先生認為(5)在四川岷山,即方雷氏發(fā)源地。岷山東麓,隋置方維縣,在今四川省平武縣東北。方維、方雷音近,或即方雷氏所居之地。江水,即長江。若水,即雅礱江,長江上游金沙江支流。其實,作為炎帝氏族部落的名稱和地名,全國甚多。河南新鄭劉文學先生搜索(6),大體有十一處:“湖北三處,一說在宜昌,一說在黃崗,一說在浠水;四川有二處,一說在鹽亭縣,一說在疊溪縣;河南省三處,一說在開封,一說在西平,一說在滎陽;其地還有山西夏縣說、山東費城說、浙江杭州說。”

  地名,是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中識別不同地域的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而一些與歷史人物重大事件有關的地名,都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派生、變遷、消亡和分布規(guī)律的問題。歷史事件原來發(fā)生之地,稱原生地。所謂派生,就是同一人物或事物從原生地轉移出遷,形成了一個或多處相同的地名。黃帝和嫘祖,作為距今五千年前傳說中的歷史人物,考古發(fā)現(xiàn),當時已有刻劃符號,處于文字初創(chuàng)階段。他們的生平業(yè)績,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是靠氏族部落中有組織的口耳相傳。由于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們抗御自然災害能力還很低,受山川崇拜和原始宗教的影響,他們的傳說,一般帶有神的烙印。大約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黃帝的業(yè)績才在青銅器皿和諸子百家筆下出現(xiàn)(7)。我們在資料不甚充分的情況下,去判定這些傳說中歷史人物的具體地址,往往是十分困難的。《國語·晉語》云:“晉少典娶于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姬水,酈道元《水經(jīng)注》說“南安姚瞻以為黃帝生于(甘肅)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姜水,即渭河上游寶雞一帶,都在我國西北部。

  黃帝和炎帝,作為同源氏族的雙子星,據(jù)徐旭生、文懷沙等人研究(8);華夏族起初僅是一個由若干部落聯(lián)合而成的部落集團,不僅血族不同,發(fā)展水平亦參差不齊。迨至進入父系氏族階段后,為擴大生存空間,攫取更多財富,毗鄰部落間一直處于共處與爭斗交替的狀態(tài)之中。這時炎帝族“篳路藍縷”,于林立的氏族、部落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原地區(qū)部落聯(lián)盟的重要力量。炎帝族大約順渭水直下,再沿黃河南岸向東,一直發(fā)展到河南及河北、山東三省交界的地方。同期,黃帝氏族東遷路線,大約偏北。順北洛河南下,到今大荔,朝邑一帶,東渡黃河,沿著中條及太行山根一直到北京附近;或者順著永定河岸到達河北北部宣化附近。在這年夏一年,經(jīng)過千難萬險的長途跋涉的遷徙過程中,炎黃二族與外界保持著十分廣泛的聯(lián)系,主動吸取四方民族的特長。隨著父權制的逐步確立,人口和軍事力量不斷壯大,逐漸形成以姜姓部落為核心包括姬姓黃帝部落在內的強盛部落聯(lián)盟。炎帝族武力上弱于黃帝,文化上卻優(yōu)于黃帝。

  《逸周書·嘗麥》云:“昔天之初,□(誕)作二后,乃設建命,命赤(炎)帝分正二卿。”二后,指炎帝和黃帝。《史記·五帝本紀》亦云:“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候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這就是說,當炎帝到達河南北部后,即由南向北發(fā)展,這時遭到蚩尤氏族的頑強阻擋。炎帝不堪重創(chuàng),致使“九隅無遺”,“赤帝大攝,乃說黃帝。”黃帝“習用干戈”,“執(zhí)蚩尤,殺之于中翼”。《史記》稱戰(zhàn)于“涿鹿”。此外,《史記》還記有炎黃之間的阪泉大戰(zhàn)。黃帝“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諸候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涿鹿、阪泉之戰(zhàn)。以戰(zhàn)爭面目流傳,應作文化同化來理解,最終結成以黃帝為首的更大氏族部落聯(lián)盟,從而尊定了華夏民族的基礎。

  研究中國古代的傳說時代,我國著名的古史專家、考古學家徐旭生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認為要對文獻資料進行分等(9):

  以見于金文,今文《尚書·虞夏書》的《甘誓》一篇、《商書》《周書》《周易》的卦爻辭,《詩經(jīng)》《左傳》《國語》及其他的先秦諸子著作,作為第一等。《山海經(jīng)》里《大荒經(jīng)》以下為東漢所增益,但因其所述古事絕非東漢所能偽作,仍列入第一等。《尚書》中的三篇、《大戴禮記》中的兩篇綜合材料,雖也屬先秦著作,但因為他們的特殊性質,只能同西漢人著作中所保存的有關材料同列為第二等。(《禮記》中各篇有些不很容易斷定它的寫定,究竟是在戰(zhàn)國時,或在西漢時的,只為隨時研究和推定)。新綜合材料《世經(jīng)》為第三等。譙周、皇甫謐、酈道元書中載有關材料也備參考。使用的時候是:如果沒有特別可靠的理由,不能拿應作參考的資料,非議第二三等的資料;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特別可靠的理由,絕不能用第二三等的資料非議第一等資料。至于《水經(jīng)注》以后各書中所載的古事,即可一筆勾銷以免惑亂視聽。

  時代在發(fā)展,大量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的深入,如《大戴禮記》中《嘗麥篇》,已被學術界公認定為《周書》的逸篇等,有了許多變化,但就整體來說,徐旭生的劃分范圍,至今仍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史記·五帝本紀》云:“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三國譙周曰:黃帝“有熊國名,少典之子也。”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有圣德,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黃帝都涿鹿,于周官幽州之域,在漢為上谷。而《世本》云‘涿鹿在彭城’。今上谷有涿鹿縣及蚩尤城,阪泉城,又有黃帝祠,皆黃帝戰(zhàn)蚩尤之處也。或曰:黃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矣。”又唐張守節(jié)《正義》云:“黃帝有熊國君,乃少典國君之次子,號曰有熊氏,又曰縉云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今括州縉云縣,蓋其所封也。”等等。以上這些都是徐旭生先生定為“備參考”及其以外的文獻資料,我們將它作為參考是可以的,但作為判定歷史事實的標準而言,顯然是不夠科學的。

  然河南新鄭,華夏中部,屬炎帝東遷活動區(qū)域范圍,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鄭州新鄭縣,本有熊之墟。”明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古有熊地,黃帝都焉,因封黃帝后于此,為鄶國。”今新鄭縣西北有軒轅丘,此皆黃帝居地之證。今天,我們從歷史角度去認識,黃帝在位百年,他作為當時部落聯(lián)盟首領第一代群體的總稱,出生在有熊故國也是可能的,故新鄭“黃帝故里”之說,現(xiàn)應受到人們的承認。

  四

  西平縣,位于河南省中部,洪河中游,西部為伏中山余脈,東部為淮北平原,屬仰韶、龍山考古文化圈南緣(10)。洪河,淮河支流,源出方城縣東,經(jīng)西平縣,在淮濱東入淮河。其中上游原稱潕水,一名舞水。《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中次十一山經(jīng)》:“朝歌之山,潕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滎,其中多人魚。其上多梓楠,其獸多羚麋,有草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潕水又東過西平縣北。縣,故柏國也。……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呂墟,地勢較高且平,當為周初姜姓呂國(南陽)轄區(qū)。《國語·周語下》:

  “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yǎng)物豐民人也。”

  三國韋昭注曰:“姜,四岳之先,炎帝之姓也。炎帝世衰,其后變易,至四岳有德,帝復賜之祖姓,使炎帝之后。”因此,西部呂墟,屬炎帝古西陵氏國范疇。

  呂,作為四岳部落之后裔,是羌人的一支,也是姜姓的一個分支。當新石器時代末期,呂部族由羌人分出,與親族申部族由甘肅東部東遷到山西中部的汾水中游,姜姓諸侯助周滅商后,呂國與申國便南遷至河南南陽一帶,為周朝鎮(zhèn)守二南,防止南蠻的騷擾。另一個親族許國,則遷至豫中的許昌一帶,他們的一些姜姓親族,則分別建立了州、甫、向、甘、紀、其、章、井、怡、戲、露、厲(賴)、封、逢和縉云、三烏、姜戎、小戎等國家和部族。

  呂的一支有姜太公呂尚,佐周武王滅商有功,被封于齊,成為周之大國,春秋五霸之一。這些姜姓諸國和部落,遍布于山西、陜西、河南、山東、隴東及鄂北、皖北等廣大地區(qū)。呂、申在西周時曾盛極一時,曾左右過西周末期和東周初期的政治。但后來衰落,都被楚所滅,紀、章為齊所滅,州為杞所滅,井先后為周和鄭所并,戲并于衛(wèi),怡并于魯,向滅于莒,甫為蔡所并,甘并入東周,姜戎并入晉,小戎并入秦,其余如露、封、逢、縉云、三烏當于商末時已先后消亡了。到了春秋末期,姜姓諸國已全數(shù)滅亡,絕大部分融合成為漢族,構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11)

  西陵氏方國,秦朝入穎川郡。《西平縣志》載,漢高帝四年(-203)始置西平縣。十一年(-196)三月,劉邦封子劉友為淮陽王,都陳,屬淮陽國。后二年(-194)改為淮陽郡。漢惠帝七年(-188)初,重置淮陽國。漢高后八年(-180)國除。漢文帝三年(-177)重置淮陽國。漢文帝十一年(-177),梁懷王(文帝子)死。文帝從賈誼言,移淮陽王武(亦文帝子)為梁王,原淮陽國地為淮陽郡。漢景帝元年(-156),封其子劉余為淮陽王,重置淮陽國,三年(-154)三月,劉余徙魯,淮陽其他仍為淮陽郡。漢武帝元封五年(-106)四月,置十三部州刺史,西平屬豫州汝南郡。

  1959年,甘蕭武威出土的《武威漢簡》中《王杖十簡》中載:

  河平元年,汝南西陵縣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頰,部游繳吳賞使從者毆擊。先用訴,地大(太)守上獻。廷尉報:罪名明白,賞當棄市。

  河平元年,即公元前28年,漢成帝年號。它表明在漢成帝之前,西平縣曾改名西陵縣。而《漢書·地理志》卻云:“汝南郡西平,有鐵官。莽曰新亭。”不載。《后漢書·郡國志》亦云:“汝南郡西平,有鐵。有柏亭,故柏國。”也不載。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

  《水經(jīng)輿圖》中,西平縣下有“故柏國”三字,再往東,還有“西平”一地名。柏,《姓考》:“古帝柏皇氏之后,有黃帝臣柏常,顓頊師柏亮父,帝嚳師柏昭。”柏皇,《易·系辭下》:“包犧轅氏沒”下,唐孔穎達疏作“皇黃”。宋羅泌《路史·前紀六》,綜合諸古籍謂:

  柏黃氏,姓柏名芝,是為皇柏。出搏日之陽,駕六龍,以木紀德。為而不有,應而不求,立于正陽之南,是為皇人山。有柏氏,柏常為黃帝地官,柏亮為顓頊師,柏昭為帝嚳師。

  由此看來,今西平縣東之地為古柏國轄區(qū)。也就是說,今西平縣地,在遠古時,東部曾經(jīng)是黃帝地官柏皇氏柏常國;西部呂墟,曾經(jīng)是炎帝西陵氏方國。

  新亭、西陵亭、柏亭之“亭”,非亭閣之義,為郡縣級行政機構名稱,主要在王莽時設立。《漢書》曰:“新亭”。《后漢書》曰:“有柏亭。”《水經(jīng)注》曰: “西陵亭。”“新亭。”即王莽新朝設立之亭,也名柏亭,亦曰“西陵亭”,當兩古國之交地域上設立的行政機構。史書記載:(12)王莽篡政以后,為了拉攏宗室、功臣后裔,網(wǎng)羅官僚封建知識分子,濫封濫置,使郡縣區(qū)域大增。據(jù)《漢書·地理志》統(tǒng)計,王莽時已有125個郡國2203個縣,其中360個郡縣以亭命名。《后漢書·郡國志》所記告訴我們,到東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后,再將西陵亭恢復舊名西平縣。

  也許西平縣由兩古國合并而成,民心未協(xié),到南北朝隋唐初期,區(qū)域變動十分頻繁。后魏屬襄城郡,后齊改文城郡。隋大業(yè)初(605)省,其地并入洧州、般州。唐武德初(621)又置,貞觀元年(627)廢。周天授二年(690)分郾城重置,未幾又廢。唐玄宗開元四年(716)重置,一直相沿至今。因此,在西平縣歷史上,采用西陵縣之名,大體始自漢成帝在位時期(前32)。到王莽篡位時改稱西陵亭,亦曰柏亭,到東漢光武劉秀即位(25)不久,就恢復西平縣舊名,前后總共60年左右。后到三國魏明帝(曹睿)即位(227),汝南西平縣人和洽,官吏部尚書進封西陵鄉(xiāng)侯,邑二百戶。(13)它表明“西陵”之名仍在人群中傳播著。在西平縣境內,解放前夕,境內有嫘祖墳、嫘祖廟多處。每年農歷三月初六為蠶桑節(jié),保留有祭蠶神等習俗。

  總而言之,河南西平縣東部平原,遠古時為黃帝地官柏常封地,西部高坪,為炎帝西陵氏黃帝正妃嫘祖的封地。西平縣蘊藏著豐富的“嫘祖文化”,在學術上可以成立。

  五

  我國禱蠶神習俗由來已久,早在殷商時代就有隆重祭祀蠶神的儀式。據(jù)甲骨卜辭記載,當時祭一次蠶神用太牢,要殺三頭牛,或是三頭羊作為供品。(14)《隋書·禮儀志》云:

  《周禮》王后蠶于北郊,而漢法皇后蠶于東郊……。后齊為蠶坊于京城之西……別殿一區(qū),置蠶官,令丞佐史,皆宦者為之。路西置皇后蠶壇……置先蠶壇……,以供蠶母。每歲季春谷雨后吉日,使公卿以太一牢祀先蠶黃帝軒轅氏于壇上,無配,如祀先農。禮訖,皇后因親桑于桑壇……后周制,皇后乘輅,率三妃三代御媛、三公夫人、三孤內子至蠶所,以一太牢親祭進奠先蠶西陵氏神。

  后齊,蕭道成建立,歷七帝共二十四年(479—502);后周即北周,西魏宇文覺創(chuàng)建,歷五帝共二十五年(557—581)。唐王 灌《軒轅本紀》:“(黃)帝周游時,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為祖神。(15)”宋丁度《集韻·平脂》:“黃帝聚西陵氏女為妃,名嫘祖。嫘祖為遠游。死于道,后人祀以為行神。”鄭樵《通志·氏族》:“西陵氏,古侯國也,黃帝娶西陵氏女為妃,名累祖。”北宋劉恕《通鑒外紀》曰:“正妃西陵氏之女嫘祖,生二子,為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蠶以供衣服”南宋羅泌《路史·黃帝紀上》:“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生昌意、玄囂、龍苗。昌意就德游居若水……。玄囂姬姓,降泯水……。龍苗生吾融,為吾氏……帝之南游,西陵氏殞于道,式祀于行。以其始蠶,故又祀先蠶。”因此,我國民間把嫘祖奉為“先蠶”而祭,大體上從南北朝開始。

  明清以后,出于崇祖的需要,在我國對嫘祖的生平又延伸出了許多。清李元度《南岳志》引《湘衡稽古》云:“雷祖從帝南游,死于衡山,遂葬之。今岣嶁有雷(嫘)祖峰,上有雷祖之墓,謂之先蠶冢。其峰下曰西陵路,蓋西陵氏始蠶,后人祀之為先蠶也。”

  西陵(方雷)氏族的后裔,《世本》云“方氏,方雷氏之后。”漢應劭《風俗通》亦云“方氏,方雷氏之后,漢有方賀。”此族在浙江中部的活動蹤跡,縉云縣內有古方山,海拔1216米,在胡源鄉(xiāng)境內。山中有古方塘,相傳三國赤烏二年(239)建。縣內還有方溪。

  引證書目:

  ⑴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卷一

  ⑵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二版309頁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⑶陳壽《三國志·后妃傳》卷五

  ⑷何光岳《炎黃源流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542—545頁

  ⑸何光岳《炎黃源流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534頁

  ⑹劉文學《嫘祖故里地望》西平縣炎黃文化研究會《嫘祖文化資料摘編》2006年7月。

  ⑺郭沫若《郭沫若全集》(2)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155頁

  ⑻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國古代部族之集團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年版  50—52頁  文懷沙《中華根與本》  1997年版  74—81頁

  ⑼徐旭生《中國古代的傳說時代》37—38頁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

  ⑽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二卷》284頁

  ⑾何光岳《炎黃源流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391頁

  ⑿徐學林《中國歷史行政區(qū)劃》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88頁

  ⒀陳壽《三國志·和洽傳》卷二十三

  ⒁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1400頁   中華書局  1996年版

  ⒂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一百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yè)網(wǎng) 2010-01-0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河南農家樂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吳氏網(wǎng) 秦氏網(wǎng) 中華舒氏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wǎng) 文化遺產網(wǎng) 秦腔戲曲網(wǎng) 中國晉劇藝術網(wǎng) 揚州揚劇網(wǎng) 梨園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