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xióng——源于黃帝國號的姓
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記載,熊姓來源有二,以形成時間先后為:“黃帝有熊氏之后”;“楚鬻熊之后,以王父字為氏”。
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說是“少典之子,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因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故號軒轅氏;國于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相傳他曾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炎帝,又曾在涿鹿(今屬河北)之野擊殺蚩尤,得到各部落的擁戴,由部落首領而成為部落聯盟領袖,被諸侯尊為天子,以代神農氏;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傳說遠古時的很多發明創造,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等,都創始于黃帝時期。黃帝的子孫中有一支以他的號“有熊氏”為姓,形成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熊姓。
又據《史記·楚世家》等書記載,陸終的第六子叫季連,“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商朝末年,季連之后裔鬻熊,曾為周文王姬昌之師,其后代以他的名為氏,稱為熊氏。周成王時,鬻熊的曾孫熊繹,以文王功臣之后嗣被封于楚,姓羋氏,居丹陽(今湖北秭歸縣東南)!豆沤裥帐蠒孀C》說:“由(熊)繹而下,為楚君者,皆以‘熊’連名稱之”,“蓋姓羋而氏熊也”。這就是源于鬻熊的熊氏。因季連之父陸終是顓頊的玄孫,而顓頊又是黃帝之孫,所以,追根溯源,這一支熊氏也是黃帝的后裔。
從上古時期開始,就有熊姓人物的活動!稌·堯典》中有“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羆”;傳:“朱虎、熊羆,二臣名。”這說明帝堯有臣叫熊羆。夏代初期,曾奪取太康王位的后羿,有賢臣熊髡,《姓氏尋源》說“當是黃帝有熊氏之后”。太康所居之斟尋,在今河南鞏義西南。西周初在楚國附近建立的子爵羅國,亦為熊姓,這個羅國先建都于今湖北宜城縣西,后徙今湖北枝江縣東北,又遷今湖南湘陰縣東北,春秋時為楚國所滅,國人有的仍姓熊,有的以國為氏,姓羅。先秦至漢代,熊氏主要是在今湖北、湖南省境內發展繁衍。魏晉南北朝時期,熊氏部分人徙居今江西,還有遷至今山東省境者;此后直至元、明時期,江西南昌熊氏和湖北江陵熊氏繁衍昌盛,人才輩出,在當地形成望族,所以姓氏書都說熊氏“望出南昌、江陵”。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載,岳州(治今湖南岳陽市)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南昌)五大姓之首為熊姓。此外,熊氏在宋代還分布于今福建、江蘇的一些地方,如熊禾、熊克、熊剛大、熊節,均為建陽(今屬福建)人,熊兆為建安(今福建建甌)人,畫家熊應周為金陵(今江蘇南京)人。明代,今四川、浙江、安徽等省已有熊氏的聚居點,如熊文燦為永寧衛(今四川敘永)人,熊過為富順(今屬四川)人,熊汝霖為余姚(今屬浙江)人,熊玻為涇陽(今安徽涇縣)人。清代,熊氏除分布于上述地區外,廣東、廣西、云南等省也都有熊姓居氏,如熊景星為南海(今廣東廣州)人,熊方受為廣西永康人,書畫家熊才為云南昆明人。湘、黔等省的熊氏,有一部分融入苗、水、布依等民族中。
從清代開始,閩、粵熊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行開墾。近代以來,一些熊姓人離別故土,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僑居于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及歐美一些國家。
春秋末年,楚國有勇士熊宜僚,相傳善于弄丸為戲,可以敵500人。東漢有舂陵(今湖南寧遠)人熊喬,初平中任曲江長,雍容蒞事,聽覽如流,后拜騎都尉。西晉有南昌人熊翹,曾為石崇蒼頭,性廉直有士風,文學家潘岳見而稱異。北朝有經學家熊安生,長樂阜城(今山東交河東南)人,北齊時任國子博士,后入北周,官露門學博士,通五經,精《三禮》,為北學代表人物之一。元代有文學家、音樂家熊朋來。明代有通俗小說的編著者和刊行者熊大木,遼東經略熊遷弼,兵部尚書熊文燦。清代有無神論者、內閣學士熊伯龍,經筵講官、纂修實錄總裁、吏部尚書熊賜履。近現代較著名的熊姓人物有:熊希齡,1913年曾任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熊十力,現代學者;熊克武,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熊成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熊雄,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任黃埔軍官學校政治部主任;熊慶來,數學家;熊佛西,戲劇教育家。
熊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68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2%,分布很廣,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較多,這4省熊姓約占全國漢族熊姓人口的66%。熊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了上面已敘述者外,湘、鄂、川、黔毗鄰地之苗族仡熊氏,漢姓為熊;普米族本牙氏,漢姓有為熊者;傈僳族以熊為原始圖騰的氏族五饒時,漢姓為熊;四川、甘肅地區白馬人當納氏、熱惹氏、亞咕氏,漢姓均為熊;彝、滿、瑤、壯、蒙古、阿昌、土家等民族也都有熊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