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féng——出自新鄭滎陽的姓
記載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說馮姓是“鄭大夫馮簡子之后”。馮簡子是春秋后期鄭簡公時人,史書說他“能斷大事”,當時子產為政,許多大事都同他商議。因鄭國建都于今河南新鄭,故此支馮氏出自新鄭。
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說馮姓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后,畢萬封魏,支孫食采于馮,遂氏焉”;同時又引用了《世本》的話。據《史記·魏世家》記載,畢公名高,為姬姓,被周武王封于畢(今陜西咸陽市東北),于是為畢姓。其后絕封,至春秋時,其后裔畢萬,為晉國大夫。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晉滅魏(今山西芮城東北),以魏封畢萬,后稱魏氏。又據《東觀記》“魏之別封曰華侯,華侯孫長卿食采馮城,因以為氏”可知,畢萬裔孫有個叫長卿的,封邑為馮城(在今河南滎陽市西),以邑為氏,就是馮氏。
戰國時有馮亭,任韓國上黨守,入趙,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有的在趙(今河北境),子孫有許多為將相,如秦丞相馮去疾、御史大夫馮劫等都是馮亭的后裔。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其弟馮騫自上黨徙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此外,先秦時期,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等地及湖北公安者,河南馮氏則分布于今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及唐河湖陽等地,其中湖陽馮氏為當時著姓大族;東晉末,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馮氏又有徙居和龍(今遼寧朝陽)者。唐代的《元和姓纂》列馮氏郡望有潁川、上黨、長樂信都、京兆、弘農、河間、魏郡、新平等,并解釋說,出潁川(郡治今河南許昌)者,東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后;出上黨(今山西長治)者,西漢左將軍馮奉世之后;出長樂信都者,漢宜都侯馮參之后;出京兆(今陜西西安)者,燕王馮弘之后;出弘農(今河南靈寶)者,馮弘之孫、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后;出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者,唐監察御史馮師古之后。唐玄宗時著名宦官高力士,本為高州(今廣東高州縣東北)人馮盎之曾孫,后為宦官高延福收養,改姓高,此為馮姓改為高姓者。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亂南遷福建寧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的平遠、潮州、揭陽,后再遷至豐順、梅州等地。
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起義時,有粵籍義民馮若紀、馮維萬居于臺灣下淡水港,是為入臺最早的大陸移民。此后,閩、粵馮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目前,馮姓在臺灣姓氏中排名第63位。為了進一步求發展,閩、粵、臺馮氏又有一些人走出國門,到海外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于美洲、歐洲及東南亞一些國家。
戰國時有馮驩,為齊國孟嘗君田文門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債息,把不能還息的債券燒掉,替田文收買民心。西漢有馮奉世,上黨潞縣人,宣帝時曾率兵擊破莎車,后為左將軍,封關內侯。東漢有潁川父城(今河南寶豐東)人馮異,劉秀即位后被封為陽夏侯,任征西大將軍;京兆杜陵人馮衍,為辭賦家;巴郡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人馮緄,官至廷尉。十六國時,長樂信都人馮跋,乘后燕內亂,推翻慕容熙的統治,據昌黎(今遼寧朝陽),建立地方政權,國號燕,史稱北燕,歷時27年,于436年為北魏所滅。北魏有馮太后,亦為長樂信都人,文成帝皇后,曾臨朝執政25年。五代時,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馮道,后唐、后晉時歷任宰相;契丹滅后晉,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漢時任太師;后周時又任太師、中書令,成為歷史上少有的歷事五姓的人物。南唐有廣陵(今江蘇揚州)人馮延巳,中主(李璟)時官至宰相,是當時著名詞人。北宋有大臣馮京,仁宗時知開封府,神宗時進參知政事。元代有散曲家馮子振。明代有散曲家馮惟敏,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清代有詩人馮班,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馮云山,清末有大敗法軍的名將馮子材。近現代有詞人馮煦,1917年任代理總統的北洋直系軍閥首領馮國璋,愛國將領馮玉祥,史學家馮承鈞,農學家、棉花專家馮澤芳,詩人、文學評論家馮雪峰,女小說家馮鏗。于此可見,馮姓英才輩出,代不乏人。
僑居海外的馮姓華人,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門的馮姓同胞,涌現出一些企業家、實業家、金融家。其中,加拿大的馮永發,香港、澳門的馮景禧、馮國經、馮永祥等,因各自擁有財富超過1億美元,均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馮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27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64%,分布很廣,以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云南較多,這6省馮姓約占全國漢族馮姓人口的56%。馮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世居沈陽的清滿洲人有馮姓;清代廣西泗城府土司為馮姓;云南金平平安寨瑤族勒崩氏,漢姓為馮;京、壯、侗、彝、傣、回、黎、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馮姓。 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