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xú——用古國名命得的姓
古代東夷族有一個分支叫徐夷,亦稱徐戎或徐方,分布在今淮河中下游(今江蘇西北部和安徽東北部),據說是伯益的后裔。伯益是皋陶之子,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舜賜姓嬴氏”(《史記·秦本紀》)。伯益有個兒子叫若木,被夏后氏封于徐(今江蘇泗洪縣及安徽泗縣一帶),傳32代,歷夏、商、周,至西周穆王時有徐君偃。徐君偃以仁義著聞,頗得百姓擁護,有一次在疏導河道時,挖出一副紅色的弓箭,自認為是得到了天賜的祥瑞,頓時產生了代周為天子的野心,于是便自稱徐偃王,帶領周圍擁護他的36國諸侯,起兵反周。當時,周穆王外出打獵、游玩,西行至昆侖丘,正在西王母那里作客,得到消息后,立即動身,由駕車能手造父駕車,日馳千里,迅速返回鎬京,遣使至楚,令楚國討伐徐偃王。戰(zhàn)爭開始后,民眾遭殃,徐偃王不忍生靈涂炭,于是收兵棄國,躲進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一帶的深山之中,結果徐國軍隊被楚國軍隊打敗。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便復封偃的兒子宗為徐子(即子爵),讓他繼續(xù)管理徐國。至宗的11世孫章禹時,吳國于公元前512年出大軍伐徐,引水灌徐國都城(今江蘇泗洪縣東南大徐臺子),滅掉了徐國。亡國后的徐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徐氏。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在敘述徐姓起源時說:“徐氏出自嬴姓。皋陶生伯益,伯益生若木,夏后氏封之于徐,其地下邳僮縣是也。至偃王三十二世,為周所滅,復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十一世孫章禹,為吳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此外,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后,分封給自己長子伯禽的作為魯國種族奴隸的“殷民六族”,第一即為徐氏。這支徐氏出自殷商都城(今河南安陽、淇縣),早于以國為氏之徐。
據《左傳》昭公三十年記載,吳國滅徐后,“徐子章禹斷其發(fā),攜其夫人,以逆吳子。吳子唁而送之,使其邇臣從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帥師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處之”。這說明章禹帶領一批人逃到夷邑(又作城父邑,即今安徽亳縣東南城父集)。又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載,章禹13世孫徐詵,為秦莊襄王相,其6世孫徐光,為西漢下邳太守,徐光的玄孫徐安仁有二子,分為北、南兩支:長子徐豐為北祖,次子徐霸為南祖。其實,早在秦朝以前,徐氏已有北遷至今山東境者,如秦國著名方士徐福即是瑯邪(今山東膠南西南)人。西漢時期,徐氏在今山東境分布更加廣泛,例如:西漢的徐伯為齊(今淄博市臨淄)人,徐生為魯(今曲阜東)人,徐房為北海(郡治在今濰坊西南)人;新莽時的徐宣為東海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漢時的徐岳為東萊(今黃縣)人,徐巡為濟南人,徐業(yè)為瑯邪人。此外,徐氏還有播遷于今陜西、天津、廣西、甘肅、江西、浙江等地者,例如:西漢時的徐敖為虢(今陜西寶雞)人,徐樂為無終(今天津市薊縣)人;東漢時的徐征為荔浦(今屬廣西)人,徐淑為隴西(郡治在今甘肅臨洮南)人,徐稚為豫章南昌(今屬江西)人,徐栩為由拳(今浙江嘉興縣南)人,徐防為铚(今安徽宿縣西南)人,徐璜為下邳(今江蘇睢寧縣西北)人。三國至南北朝時期,由于戰(zhàn)亂、官職調遷等原因,徐氏的播遷地更為廣泛,又有徙居于今河南、山西、北京、河北、湖北、四川等地者,例如:三國時的徐庶為潁川(今河南禹州)人,徐晃為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人,徐邈為薊(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人;南朝陳時徐度為安陸(今屬湖北)人,徐世譜為魚復(今四川奉節(jié)縣東白帝)人;北齊徐遠為廣寧(今河北涿鹿)人。唐高宗總章年間至武則天垂拱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徐姓將佐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記載,徐氏在唐代的郡望有10多個,如東海郯州(今山東郯城)、東陽(今江蘇盱眙東南)、東莞姑幕(今山東諸城西北)、高平(今江蘇盱眙西北)、長城(今浙江長興)、瑯邪(今山東膠南)、濮陽(今屬河南)、于潛(今浙江臨安潛陽)、新豐(今陜西臨潼東北)、瑕丘(今山東兗州)、柳城(今遼寧朝陽西南)、范陽(今河北涿縣)、南昌(今屬江西)、衢州龍丘(今浙江衢縣東北)、會稽(今浙江紹興)等,于此可見徐氏繁衍昌盛、分布廣泛之一斑。又據《東海堂徐氏族譜》載,宋朝末年,徐氏有一支自江西石城縣遷至福建汀州上杭、連城二縣,元代徙居廣東豐順、海豐、梅縣、博隆及潮州之南坑,明代又移居長樂,分遷至程鄉(xiāng)、東石、義化等地。
1664年,延平郡王鄭經的部下有左副都御史徐孚遠,是為從大陸登上臺灣島的第一位徐姓人。鄭經、鄭克塽父子治臺期間,有親隨營將徐秋和后提督領兵中軍徐其昌,在澎湖的鐵線尾和娘媽宮分別守防;還有詔安人徐遠入墾大槺榔西堡槺榔莊,徐阿華遷入旗后(今高雄市)捕魚,都是早期入臺的徐姓人。清朝政府統(tǒng)治臺灣時期,閩、粵徐氏移居臺灣者越來越多,有文獻可考者即有十多起:清初,泉州人徐公演入墾今臺北縣汐止鎮(zhèn)烘內里;康熙四十年(1702年),業(yè)戶徐種桂呈請毀除麻豆內港塭岸;康熙六十年,粵籍義民徐德連居于下淡水;雍正三年,陸豐人徐立鵬入墾今新竹縣紅毛鄉(xiāng);雍正五年,陸豐人徐理樹等人合墾固堡嵌頭厝、員山頂、茄冬坑;雍正十年,陸豐人徐錦榮入墾今新竹縣茄冬腳;乾隆五年,徐玉坤捐置彰化養(yǎng)濟院清明祭祀基業(yè);乾隆三十六年,徐德來由竹南一堡入墾興隆莊;乾隆年間,徐樹芳開墾今新竹縣關西鎮(zhèn)咸菜硼,徐王在赤山堡角秀莊開墾;嘉慶二十一年,徐太和與邑人同建鹽水里仁橋;嘉慶年間,粵人除鳴崗倡建武西堡街。從這些記錄可知,大陸徐氏到臺灣開基,地點在北、中、南都有。現在,徐姓是臺灣第22大姓,遍布臺灣各地。
為了進一步求發(fā)展,從清代開始,閩、粵、臺徐氏有不少人走出國門,到海外開拓新的事業(yè),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歐美一些國家。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徐氏對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涌現出許多著名人物。秦代有著名方士徐福(一作徐市),瑯邪人,向秦始皇上書說海中有三座神山,請得童男童女數千人,乘船入海,一去不返。兩漢時期,徐氏曾數次奮起反抗封建統(tǒng)治,如漢武帝末年,由于賦稅徭役繁重,徐勃領導泰山(治今山東泰安東北)、瑯邪一帶農民舉行武裝起義,攻克城邑,奪取兵器,殺死官吏,釋放被囚農民,沒收地主財物;新莽末年,東海臨沂人徐宣起兵響應樊崇,后被推為赤眉軍政權的丞相;東漢建康元年(144年),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人徐鳳與馬勉在九江(治今安徽壽縣)舉行武裝起義,曾建年號,置百官;東漢末年,青州黃巾軍首領徐和,在青州黃巾軍大部被曹操誘降的情況下,繼續(xù)率眾斗爭,最后戰(zhàn)死沙場。此外,西漢有水利家徐伯,于武帝元光年間主持漕渠開鑿工程,修成全長300余里的水渠,使關東至長安的漕運時間省去一半,沿渠萬余頃農田得到灌溉;東漢桓帝時,有豫章南昌人徐稚,因不滿宦官專權,終不為官,被稱為“南州高士”,還有女詩人徐淑;東漢末年,有哲學家、文學家徐幹,北海(郡治今山東濰坊西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三國時有潁川人徐庶,以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及孝順母親而著稱。南北朝時期,北方著名的徐姓人物是北魏經學家、北學代表人物之一、華陰(今陜西渭南)人徐遵明;南方著名的徐姓人物是東海郯人徐摛、徐陵父子。徐摛為南朝梁文學家,文風淫靡浮艷,與庾肩吾齊名;徐陵在梁時官東宮學士,陳時歷中書監(jiān)等職,其詩歌和駢文輕靡綺艷,與庾肩吾之子庾信齊名;徐、庾二家父子的詩風、文風被稱為“徐庾體”。唐代有書法家徐浩,越州(治今浙江紹興)人,精于楷書,圓勁厚重,自成一家;有唐末王仙芝起義軍將領徐唐莒,還有三位徐姓宰相:徐世勣相太宗、高宗,徐商相懿宗,徐商之子徐彥若相昭宗。五代至兩宋期間,徐氏多文人學者和藝術家。江寧(府治今江蘇南京)人徐熙,南唐畫家,工花木、蔬果、禽鳥、蟲魚,與后蜀黃筌并稱“黃徐”,形成五代花鳥畫的兩大主要流派。徐熙之孫徐崇嗣為北宋畫家,與其兄崇勛、弟崇矩,都擅畫花鳥。揚州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徐鉉,與其弟徐鍇,都是五代宋初文字學家,號“大小二徐”。五代或宋人徐子平,精于星命之學,曾創(chuàng)算命中的“四柱”法,后世術士以八字推算命運者多宗之。南宋有史學家徐夢莘,詩人徐照、徐璣。元代有散曲家徐再思,其作品多寫悠閑生活與閨情春思。元末有長江中上游紅巾軍首領徐壽輝,曾被擁立為帝,國號天完,年號治平。明代,成就較大的徐姓人物有:文學家、書畫家徐渭,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其詩文奇恣縱肆,在文學批評方面強調獨創(chuàng),反對模擬,擅書法,長于行草,畫風淋漓恣肆,有所創(chuàng)造;科學家徐光啟,上海縣徐家匯(今屬上海市轄區(qū))人,研究范圍廣泛,以農學、天文學為突出,較早從羅馬傳教士利瑪竇等學習研究西方科技知識,并介紹于我國,對當時的社會生產有幫助;地理學家徐霞客,江陰(今屬江蘇)人,專心從事旅行,備嘗艱險,所著《徐霞客游記》富有地理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此外,明初有名將徐達、畫家徐賁,有嘉靖年間曾代嚴嵩為首輔的徐階,明代還有文學家徐禎卿、徐中行,農田水利家徐貞明,戲曲作家徐復祚,山東農民起義領袖徐鴻儒,琴家徐上瀛。清代有詞人徐釚、醫(yī)學家徐大椿、學者徐松、琴家徐常遇、書畫家徐枋。清末有科學家徐壽,對我國近代化學的發(fā)展起過先驅作用,其子徐建寅也是有名的科學家。此外,清嘉慶年間有四川達州農民起義軍首領徐天德,清末有臺灣抗日武裝首領、苗栗人徐驤。
在近現代史上,軍政界的徐姓名人有:徐世昌(1855—1939),北洋軍閥政客,直隸天津人,曾被段祺瑞的“安福國會”選為“大總統(tǒng)”;徐樹錚(1880—1925),蕭縣(今屬安徽)人,北洋皖系軍閥、政客,曾在段祺瑞內閣任陸軍次長、國務院秘書長等職;徐錫麟(1873—1907),浙江山陰(今紹興)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徐朋人(1903—1932),湖北黃安(今紅安)人,鄂豫邊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人之一;徐其虛(1906—1929),湖北麻城人,豫東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人之一;徐百川(?—1931),安徽合肥人,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人之一;徐特立(1877——1968),湖南長沙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徐海東(1900—1970),湖北大悟人,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在文化藝術界著名的徐姓人物有: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詩人;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擅長油畫、中國畫,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所畫花鳥、風景、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譽中外。
旅居海外的徐姓華人,都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涌現出一些優(yōu)秀人才。例如,美國有著名華人律師徐永壽,還有美聯(lián)邦海事委員會委員、新澤西州國際貿易局局長徐敏,均是美籍華裔中出類拔萃的人物。印度尼西亞的徐清華,以擁有財富15億美元,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此外,臺灣的徐有庠,擁有財富約25億美元,在世界華人“超級富豪榜”排名第39位;香港的徐展堂,也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徐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11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1.66%,分布很廣,以江蘇、廣東、浙江、四川、山東、江西、安徽居多,這7省徐姓約占全國漢族徐姓人口的65%。徐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北魏時,北地氐人有徐氏;明、清時,廣西思恩府(故治在今廣西武鳴西北150里)土司為徐姓;世居撫順、沈陽等地的清滿洲人有徐姓;清滿洲八旗姓舒祿氏、徐吉氏、舒穆祿氏,后均有改為徐姓者;世居噶山的清高麗人有徐姓;清云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為徐氏,系納西族;景頗族勒托氏,漢姓為徐;土族卜氏,漢姓為徐;滿、侗、彝、回、朝鮮、哈尼、土家、錫伯、蒙古、東鄉(xiāng)、達斡爾等民族均有徐姓。 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