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xià——出自國名人名的姓
夏姓,《元和姓纂》云:“夏后氏之后,以國為姓;又,陳宣公孫御叔,亦為夏氏,征舒其后也。”這是說夏姓來源有二:一支系以禹為領袖的夏后氏部落的后代,是采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另一支是春秋時陳國的征舒以祖字為姓氏形成的。
據(jù)《史記·夏本紀》記載,帝堯之時,中原地區(qū)洪水泛濫成災,民眾憂苦,堯聽從四岳的意見,用鯀治水。鯀采用堵塞的辦法,治理了9年,但洪水一來,沖垮堤壩,下游受害更加嚴重。舜繼帝位后,把鯀放逐到羽山,改用鯀的兒子禹來治水。禹勞身焦思,吸取父親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方法,居外13年,歷盡艱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平息了水患,給社會生產(chǎn)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后被推舉為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繼舜而即天子位,“國號曰夏后,姓姒氏”。禹死后,傳位給兒子啟,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開始了“家天下”的局面。夏朝約當公元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左右,傳13世、16王,曾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東)、陽翟(今河南禹州)、斟尋(今河南鞏義西南)、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等地,至桀(都斟尋)時,為商湯所滅,其子孫有一支以禹時國號為姓,稱為夏后氏。西周初,有夏禹后裔東樓公被封于杞(今河南杞縣),“其非為后不得封者,以夏為氏”(《通志·氏族略》)。
又據(jù)《史記·陳杞世家》記載,西周初由帝舜的后裔媯滿在今河南淮陽建立的陳國,傳至第16位君主為陳宣公,名杵臼。陳宣公有個兒子叫少西,字子夏。子夏有個兒子叫御叔,為陳國大夫,娶鄭穆公之女為妻,生征舒。征舒,字子南,亦為陳大夫,射殺陳靈公,“自立為陳侯”。《古今姓氏書辨證》說,征舒“始以王父字為夏氏,而其母謂之夏姬”。這就是春秋時期陳國征舒以祖父之字為氏形成的夏氏。
夏征舒的3世孫夏嚙、4世孫夏區(qū)夫,均在陳國任大夫,裔孫夏御寇在齊國任大夫。戰(zhàn)國時“能生拔牛尾”的著名勇士夏育為衛(wèi)國人。這說明先秦時期夏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及山東省境內(nèi)生息繁衍。秦始皇有侍醫(yī)夏無且,當荊軻刺秦時,他以藥囊擊荊軻,護秦始皇,論功賜黃金百鎰。西漢有方土夏賀良,重平(今河北吳橋東)人,哀帝時任待詔,作讖文說需改元換號;還有學者夏恭,為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后被劉秀召為郎中。東漢有夏勤,九江(郡治今安徽壽縣)人,安帝時位至司徒;又有名士夏馥,圉(今河南杞縣西南圉鎮(zhèn))人;還有一個夏育,靈帝時任護羌校尉、北地太守。于此可見,秦漢時期的夏氏除繼續(xù)在河南境內(nèi)發(fā)展繁衍外,已開始向西、向北、向南播遷。
三國至南北朝時期,見于史籍的夏姓人物廖廖無幾,均為今浙江人,如晉代的夏方、夏統(tǒng),均為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南朝宋夏赤松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稱:冀州高陽郡四姓有夏氏,兗州魯國七姓之首為夏氏。《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稱,越州會稽郡十四姓之首為夏氏。《姓氏考略》云,夏氏“望出會稽”。
宋代,有較多的夏姓人物出現(xiàn)于史籍,仍以今浙江人居多,還有出自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西等地者,這說明夏氏人口有較大發(fā)展,分布地更加廣泛。此期較著名的人物有:夏竦,北宋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曾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夏誠,龍陽(今湖南漢壽)人,南宋初年洞庭湖起義軍將領;夏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家,工畫人物,尤擅山水。
明代洪武末,有夏祥鳳知邵武縣(今屬福建),明代還有海陽(今廣東潮安)人夏宏。這大約是最早出現(xiàn)于閩、粵的夏姓人物。至近現(xiàn)代,南方的廣西、四川、云南等省都已有夏姓居民。明代還有戶部尚書夏原吉,主持疏浚吳淞江等河流,使蘇、松地區(qū)水利有所改善,曾主持財政27年,支應無誤;畫家夏昶,擅畫墨竹,亦工楷書;嘉靖時首輔執(zhí)政(宰相)夏言;南明抗清將領、詩人夏完淳。清代有小說家夏敬渠。近現(xiàn)代有文學家、史學家夏曾佑,詩人夏敬觀,戲劇活動家夏月潤,無產(chǎn)階級革命烈士夏明翰。
夏姓移居臺灣,始于清朝嘉慶年間,大都是從福建、廣東遷去,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嘉義、臺南等地,早期以開墾為業(yè)。目前,夏姓在臺灣姓氏中排名第93位。
為了進一步求發(fā)展,近代以來,一些夏姓人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yè),現(xiàn)主要分布于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以及歐美一些國家。
夏氏的堂號主要有平水堂、正德堂、會稽堂。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于被治平,其后裔因以為堂號,稱為“平水堂”。正德堂: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上元人夏儒之女成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為國丈,被明武宗封為慶陽伯。夏儒的后裔為紀念此事,便以明武宗的年號“正德”為堂名,稱為“正德堂”。“會稽堂”系以郡望為堂號。夏氏的堂號還有務本堂、源遠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遺愛堂、鶴來堂等。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夏姓列為當今中國第55大姓,稱其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 39%。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順序?qū)⑾男樟性诘?6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夏姓分布很廣,以江蘇、浙江、江西較多,這3省夏姓約占全國漢族夏姓人口的39%。夏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shù)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宋代西夏人有夏姓;明朝賜元人齊嚕臺姓夏名貴;清朝嘉慶十三年(1808年),嶺夷12地夷人歸附,十六年(1811年)改流更姓住牧,其中龍竹山頭目姓夏;清代滿洲人有夏姓,世居子街;臺灣土著賽夏族哈也灣氏,后改為夏氏;滿、回、佤、土家、蒙古等民族也都有夏姓。
夏姓起源地之一的鞏義,位于河南省中部、黃河南岸、洛河下游,隴海鐵路橫貫其境。夏姓起源地之二的淮陽,位于河南省東部、沙潁河北岸。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