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yán——源于姬姓封邑的姓
記述閻姓起源最詳細的古籍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該書云:“閻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太伯曾孫仲弈于閻鄉,因以為氏。又云,昭王少子生而手文曰‘閻’,康王封于閻城。又云,唐叔虞之后晉成公子懿,食采于閻邑,晉滅,子孫散處河、洛,前漢末,居滎陽。”按此說,閻氏系由姬姓所衍生,具體來源有三,均與帶“閻”的地名有關。其一是說出自太伯曾孫仲弈。此說顯然有誤。太伯、仲雍系周文王姬昌的伯父,是吳國的始祖。《史記·吳太伯世家》明確記載:“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虛,是為虞仲,列為諸侯。”關于“夏虛”,《集解》徐廣曰:“在河東大陽縣。”大陽縣,治所即今山西平陸縣西南平陸城。于此可見,“太伯曾孫仲弈”應為“仲雍曾孫虞仲”,“閻鄉”很可能就是“夏虛”。
第二說提到的“昭王”叫姬瑕,是周康王姬釗的兒子,其小兒子“生而手文曰‘閻’”,被“康王封于閻城”,因而得閻姓。這種說法,理由有些牽強,似難成立,難怪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說:“有文在手之言多為迂誕。”
第三說比較可信。文中提到的“唐叔虞”,系周武王姬發之子,晉國的始祖;“晉成公”系晉文公重耳的小兒子;“閻邑”,有關辭書無載,但既是晉成公之子懿的封邑,必在晉國疆域內,亦即在今山西西南部,當代有人注為山西安邑縣西(今屬山西運城);“河洛”,即今河南省境內黃河、洛河流域的洛陽、偃師、鞏義、滎陽一帶。這一條是說,春秋時,晉成公的兒子懿被封于閻邑,晉國滅亡后,懿的子孫散處于河、洛一帶,以原封邑為氏,就是閻氏,至西漢末定居于滎陽。
春秋時,楚國有大夫閻敖,這說明此期已有閻氏居于今湖北省境。東漢有尚書閻章,滎陽人,其子閻暢,官侍中,封北宜春侯,有三子:顯、景、晏,女為安帝皇后。閻顯以其妹為皇后,安帝時封長社侯,掌管禁兵。安帝死,太后臨朝,他任車騎將軍,定策立年幼的北鄉侯為帝,專斷朝政。不久,北鄉侯死,宦官孫程等19人擁立濟陰王為帝(即順帝),他被殺,其子閻穆,避難徙于巴西之安漢(今四川南充市北)。閻顯之孫閻甫,被曹操封為平樂鄉侯,復居河南新安,其子閻璞,任牂柯太守,孫閻讚,,西晉殿中將軍、漢中太守。東晉以前,閻氏還有遷至今陜西、甘肅等省者,如三國魏有閻溫,為西城(今陜西安康縣西北)人,西晉有閻鼎,天水(今屬甘肅)人。閻讚之曾孫閻昌,因父難,奔居馬邑(今山西朔縣),其孫閻滿,任北魏諸曹大夫,自馬邑又遷回河南。還有閻顯裔孫,北魏戶牖侯,居武陽(今山東莘縣西南)。閻滿之孫閻善,龍驤將軍、云中鎮將,因居云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土城子)。
唐代,貞觀年間所定太原郡10姓有閻氏;《元和姓纂》所列閻氏郡望有:天水、常山(郡治今河北正定)、廣平(郡治在今河北雞澤縣東南)、河南。明、清時期,南方的江蘇、湖南等省已有閻姓居民。
從清代開始,大陸閻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行開墾。近代以來,又有一些閻姓人離別故土,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以求更大發展,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閻姓名人,除以上述及者外,隋代有將作少監、石保公閻毗,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人,與其子立德,俱擅工藝、繪畫,馳名隋、唐間。立德弟立本,唐代著名畫家,高宗時官至宰相,工人物、車馬、臺閣,尤擅寫真,兼能書法,所畫《歷代帝王圖》,現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南宋有畫家閻次平,擅山水、人物,尢工畫牛。南明有抗清義軍首領閻應元。清代有詩人閻爾梅,經學家閻若璩。辛亥革命后有曾長期盤踞山西的軍閥閻錫山。
閻氏的堂號有右相堂、慶春堂。唐朝有萬年人閻立本,總章初年任右相,其后裔因以為堂號,即“右相堂”。閻錫山在續修家譜時,請了一位清末舉人,為閻氏續輩寫了四句七言詩,計56字,作為閻氏56代的輩字,同時又以閻錫山父親的乳名長春命閻氏堂號為“慶春堂”。現在,閻錫山在臺灣及海外的子孫都沿用這個堂號。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閻姓列為當今中國第50大姓,稱其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41%。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將閻姓列在第75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閻姓分布很廣,以河南、山東、河北較多,這3省閻姓約占全國漢族閻姓人口的57%。閻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南北朝時河南河陰閻氏,源出代人:清代滿洲人有閻姓,世居沈陽;清滿洲八旗姓布雅穆齊氏,后改為閻氏;達斡爾族亞爾茲氏,漢姓為閻;滿、回、蒙古等民族也都有閻姓。
閻姓起源地之一的滎陽,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西部、黃河南岸,隴海鐵路經過其境。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