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shǐ——古代史官后裔之姓
史姓系以官職為姓氏,有兩種說法:一是唐人顏師古《急就篇注》所云“周大夫史佚之后,周又有史籀,晉有史黯,秦有史顆,衛有史狗、史鰌,其后并稱史氏”;一是南宋羅泌《路史》所云“倉頡后有史氏”。史佚是西周初年的史官,辦事嚴肅認真,一絲不茍。據《史記·晉世家》記載,周成王即位時年紀還小,有一次與弟弟叔虞做游戲,削桐葉為圭(用作憑信的玉),說“以此封你”。在場的史佚就請成王擇日立叔虞。成王說:“我這是給他開玩笑呀!”史佚說:“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于是成王便封叔虞于唐。按顏師古之言,史姓就是這位史佚的后代。但是,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史佚姓尹,史籀姓蕭,黯、顆、狗、鰌皆在春秋世,(史姓)當出于黃帝史官之后。”即同意羅泌所說的“倉頡后有史氏”。倉頡,即蒼頡,又稱史皇,《世本》、《漢書》及許慎《說文解字》都說他是黃帝(居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的史官,是漢字的始創者。倉頡是何處人,史書沒有記載,今河南南樂西18公里吳村,傳為倉頡故里,村西北有倉頡陵與倉頡廟;一說是陳倉(在今陜西寶雞市東渭水北岸)人。倉頡的后代,有一支以他的職官命姓氏,就是史氏。
此外,據《北史》、《新唐書》等書記載,古代有個史國,屬昭武九姓政權之一,居民主要務農,兼營畜牧業,故地在原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的南方,一度屬唐管轄。史國人來中國定居的,有的就以國名“史”為姓,如北齊時的史丑多即屬此支史氏。又據《唐書》記載,唐朝的史大奈,本西突厥特勒,入隋事煬帝,積勞為金紫光祿大夫,后隸唐高祖李淵,以功多賜姓史,封竇國公,官至右武衛大將軍。又,唐《右神武將軍史繼先墓志》云:“夏后氏之苗裔,殷時遷于北土,曾祖牟雨可汗,祖墨啜可汗,其孫繼先,至肅宗時賜姓史氏。”
西周末期有太史史伯。春秋時,晉國有太史史黯、史趙、史墨,還有卜筮之史史蘇;衛國有史官史朝;虢國有太史史嚚。這些史官,未必都是倉頡的后代,但因先秦職官一般都是世襲的,故他們或其后代以官為氏,也都姓史。史官負責記錄帝王的言行和重要事件,管理宮中典籍。諸侯列國都有史,自然也都有史官。此外,春秋時衛國有大夫史魷(也作史魚),楚國有大夫史皇;戰國時韓有史疾,魏有史起;秦始皇時有史官史祿。于此可見,在西漢以前史氏分布已相當廣泛。
據《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等書記載:西漢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史恭,其妹為武帝衛太子良娣(太子妃妾的稱號)。宣帝時,史恭的三個兒子皆封列侯,其長子史高,任大司馬,封樂陵安侯。史高的二兒子史丹,成帝時為左將軍,封武陽頃侯,自魯徙居杜陵(今陜西長安縣西北),有9子,皆為侍中。從此,史氏成為漢代累世公卿的名門望族。史丹的曾孫史崇,東漢初封溧陽侯,舉家遷至溧陽(今江蘇高淳縣固城鎮)。史丹裔孫、東漢歸義侯史苞的后代,于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時遷至河西建康(今甘肅高臺縣)。史丹后代又有一支遷至高密(今屬山東),還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陜西西安)。此外,西漢末有沛國(今江蘇沛縣)人史岑,又有史立因罪遷合浦(今廣西合浦縣東北);東漢時,史通平遷居青神縣(今屬四川),今河南開封、洛陽、民權皆有史氏;唐、五代時,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還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廣東、貴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
從清代開始,大陸史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行開墾。近代以來,又有一些史姓人離別故土,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以求有更大的發展,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史姓名人輩出,史不絕書。西漢有史游,元帝時任黃門令,用韻語撰成《急就篇》,供當時學童識字之用。東漢時,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史辰,任魯相,善書,撰有《孔子廟碑》,立于山東曲阜孔廟中,為漢隸珍品。西晉有畫家史道碩,善畫故實,工人物及鵝,其兄弟4人皆以善畫得名。唐代,溧陽人史務滋,在武則天時任宰相。又有寧夷州突厥族人史思明,參與安祿山叛亂,于759年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稱大圣燕王,后殺安慶緒,在范陽稱大燕皇帝,年號順天;其長子史朝義,761年殺父即位,年號顯圣,次年兵敗出逃,后自縊死。南宋有詞人史達祖,寧宗時太師、右丞相史彌遠,理宗時右丞相史嵩之。元代有大將史天澤。明末有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清代有文學家史震林。近現代有報業資本家史量才,民主革命烈士史堅如,中國共產黨早期北方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史文彬,電影導演史東山。
姓氏書列史氏的郡望有:京兆、武昌、宣城、河西、建康、高密、河南。“郡望”指魏晉至隋唐時期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人丁興旺,英才輩出,為當地所仰望。列為史氏郡望的7個郡(縣),京兆郡的治所在今陜西西安市,武昌郡的治所在今湖北鄂城縣,宣城郡的治所在今安徽宣城縣,河西為縣,治所在今陜西大荔縣東南朝邑鎮,建康郡的治所在今甘肅高臺縣西南,高密郡的治所在今山東諸城縣,河南郡的治所在今河南洛陽市。
史氏的堂號為忠烈堂,源于明末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史可法督師揚州時,清兵至,他寫信給母親和妻子,因無子,命副將史德威為之后,并說:“我死后,要把我埋在明孝陵旁邊。”城破,自殺未死,被俘,后不屈而死,謚忠靖,清朝乾隆年間又追謚忠正。史氏族人以其為國盡忠的事跡為堂號,稱為“忠烈堂”。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史姓列為當今中國第80大姓,稱其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5%。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將史姓列在第85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史姓分布很廣,以山東、湖南較多,這2省史姓約占全國漢族史姓人口的39%。史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了上面已敘述者外,唐代靈武、建康史氏,出自奚人;清代滿洲人有史姓,世居沈陽、撫順;土族史卜氏,漢姓為史;滿、白、蒙古、土家等民族也都有史姓。
史姓的起源地新鄭,位于河南省中部,京廣鐵路經其東境。河南省南樂縣西18公里吳村,有倉頡陵和倉頡廟。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