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cháng——黃帝時期已有的姓
在歷史傳說時期已有常姓人物出現。《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傳說常先在黃帝時任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還有一個女性人物叫常儀,以善于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紀》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史記·歷書·索隱》按:“《系本》及《律歷志》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因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所以后人有謂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即由常儀占月附會而成。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黃帝使常儀占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黃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師,故中國最早的常姓出于今河南。
常先、常儀以后,又有來源不同的三支常氏。一支是西周時衛康叔的支庶子孫,因食采于常邑(在今山東滕州市東南),以封邑名命為常氏。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的始祖。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常氏出自姬姓。衛康叔支孫食采常邑,因以為氏。”一支出自古代的吳國,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羅泌《路史》所云“吳后有常氏”。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和仲雍,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有今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但吳國公族后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當代的《中華姓氏大辭典》說:“春秋時吳王封其支庶于常(故城在今江蘇常州),因氏。”常氏還有一支系北宋時因避諱而由恒氏所改。古代人們在說話或寫文章時,遇到皇帝或尊親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叫做避諱。宋真宗姓趙,名恒。為避宋真宗的名諱,恒氏以“恒”與“常”義近而改姓常。此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諱亦改為常”。
《左傳》記有越國(建都會稽,即今浙江紹興)大夫常壽過。說明春秋時會稽一帶已有常氏。西漢有太原(今屬山西)人常惠,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余年始放還,后代替蘇武為典屬國,通曉西域情事,官至右將軍。東漢初有常少,在公孫述據益州(治所在今四川廣漢縣北)稱帝時任太常。說明常氏在兩漢時已有遷至今山西、四川者。
三國、兩晉時期,蜀郡江原(今四川崇慶)常氏多有顯者,河內溫(今河南溫縣)常氏發展成為望族。江原常氏,蜀漢時有常播,建興中為縣功曹,縣長遭誣陷,他到獄爭辯,被打數千杖,肌膚剝爛,幽閉三年,一直不改口,終于使縣長的冤情得以澄清;還有常騫,治毛詩、三禮,以清尚知名;東晉時有史學家常璩,曾在成漢(十六國之一)任散騎常侍等職,入晉后居建康(今江蘇南京),所著《華陽國志》,記述了遠古至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間的巴蜀史事。三國魏溫人常林,官大司農,封高陽鄉侯,其后累世官宦;4世孫常珍,北魏時任南安太守,避亂徙居涼州(治今甘肅武威);珍子常坦,官鎮遠將軍;坦子常爽,官宣威將軍,博通經史,曾置館教授門徒七百余人;爽子常文通,累官鎮西司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常景,官車騎將軍、秘書監,封濮陽縣子。
隋、唐時期,長安(今屬陜西)常氏比較興旺,新豐(今陜西臨潼東北)常氏也是茂族。隋煬帝時有屯田主事常駿,曾于大業三年(607年)出使赤土國,與其建立邦交。唐代有詩人常建;高僧常慜,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禮,所附商舶中途遇險沉沒,他舍己救人而死;還有在代宗、德宗兩朝任宰相的常袞。
宋代,常氏有遷至福建、安徽、內蒙者。明、清時期,湖南、遼寧等省有常姓人物載入史冊。清代以后,常氏有移居海外者,今新加坡等國有常姓華僑。南宋理宗時有連江(今屬福建)人常挺,官參知政事(副宰相),封合沙郡公。蒙古有常德,曾于蒙古憲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發,西覲皇弟旭烈兀于西亞。明初有名將常遇春,善射,有勇力,屢立戰功,死后追封開平王。明代有散曲家常倫。清代有山東伊斯蘭教學者和講師常志美,精于波斯文,注意研究宗教哲學,所著波斯文文法《亥瓦伊·米那哈基》,為經堂教育學員的必讀課本。現代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常乾坤,曲藝相聲演員常寶堃。
大陸常氏移居臺灣,始于清代,早期主要是進行開墾,后在臺繁衍發展。為了進一步求發展,近代以來,又有一些常姓人離別故土,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姓氏書列常氏郡望有河內、長安、新豐、平原(治所在今山東平原縣西南)、河南(治所在今河南洛陽市)。
常氏的堂號為知人堂,出自唐太宗時中郎將常何。一次,唐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常何因是武官,不善文詞,便請門客馬周代筆。因馬周所寫切中時弊,使太宗很高興,便問常何。常何如實稟報。太宗立即召見馬周,與馬周交談后,發現馬周很有才華,立即封馬周為官,并表揚常何為“知人”。常何的后裔因以為堂號,即“知人堂”。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常姓列為當今中國第94大姓,稱其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18%。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將常姓列在第87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常姓分布很廣,以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較多,這5省常姓約占全國漢族常姓人口的63%。常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隋代鄯善右族有常氏;清道光時云南馬龍州(今馬龍)土知州為常氏,系彝族;裕固族常曼氏,漢姓為常;柯樂克孜族額齊克氏,漢姓為常;土族常鮮氏,漢姓為常;水、滿、彝、回、蒙古、東鄉、錫伯等民族也都有常姓。
常姓起源地之一的新鄭,位于河南省中部,京廣鐵路經其東境;起源地之二的偃師,位于河南省西部,伊、洛兩河及隴海鐵路橫貫其境。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