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記憶’展博古通今、令我大開眼界!”“展覽新穎、教育深長,我會永記心中,為鄭州多做貢獻!”……幾個月來,看過“鄭州記憶——鄭州歷史發展檔案陳列展”(以下簡稱“鄭州記憶”展)的市委黨校學員、離退休老領導老干部、部隊官兵、校園學子數千人都在熱議由市檔案局歷時5年精心打造的“鄭州記憶”展。作為展示鄭州城市形象的新名片,“鄭州記憶”展全方位展示鄭州從人類文明起步至改革開放、今天的發展及對未來的展望,并歡迎更多的鄭州市民預約參觀,從而認識鄭州、了解鄭州,熱愛并奉獻鄭州。
“鄭州記憶”博古通今
走進位于鄭州市檔案館5樓的“鄭州記憶”展廳,復原式場景展示,實物與音頻、視頻等多種展示手段的結合,以及聲光電等多媒體的運用,令記者眼前一亮。
“‘鄭州記憶’展概括來說,展現的就是鄭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市檔案局局長徐宏杰介紹,展覽由市委、市政府主辦,市檔案局、館承辦,自7月1日開展以來,吸引了數千觀眾的參觀,可謂市檔案部門向黨的92歲華誕獻上的一份厚禮。
鄭州歷史源遠流長,可說的內容實在太多,在陳列展示上如何突出重點?徐宏杰介紹,展覽重點選取鄭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及亮點、拐點,陳列物品以檔案資料為載體,真實、直觀地反映鄭州市各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綜合情況,全景式、多角度、立體化展示鄭州形象。
實物珍品難得一見
記者了解到,為了辦好展覽,市檔案局先后歷時三年前往中國第一、第二歷史檔案館、解放軍檔案館、鐵道部檔案館等省內外檔案館,甚至到波蘭駐華使館、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單位,走訪各界人士,深入鄭州市各級各類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古玩舊貨市場、淘寶網等,對保存在各單位及散存在社會上的珍貴檔案進行較為全面而細致的征集和征購。
清朝、民國時期的地契,1927年刻立的豫豐紗廠(國棉二廠前身)工人工會義地界碑,抗日戰爭時期鄭州附近地形圖及駐鄭日本特務機關電文,1952至1954年中央、省、市“關于省會遷鄭”的批復、請示和籌備方案,著名劇作家楊蘭春《朝陽溝》創作手稿……平時難得一見的展品讓不少觀眾大開眼界。
“這些實物檔案很多是傳世不多的珍品,有些甚至是舉世無雙的孤品。”市檔案館工作人員表示,這些實物從數量與門類上極大豐富了檔案館館藏,從內涵上提升了展覽的文化與歷史價值。
多媒體互動添趣味
拿起電話聽筒,就能聽到鄭州市第一任市長宋致和的講話錄音;點擊觸摸屏,就能看到法籍波蘭人約瑟夫·斯卡爾貝克100年前拍攝的汴洛線鐵路沿線風土人情……觀看“鄭州記憶”展不僅僅是一次參觀,還是一次現代科技的體驗之旅。
嵩陽問道、二七風暴、盛世騰飛……依托大量實物模型及場景復原設計,“鄭州記憶”展為參觀者營造出身臨其境的主題氛圍。但它的魅力還遠不止于此——在傳統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展覽還在多個板塊的展覽中,糅合時尚性和趣味性地使用了多媒體互動技術。
展廳入口地面的投影互動項目——月季花,隨著參觀者的走入,朵朵花兒次第怒放,寓意歡迎參觀;在“開埠設市”板塊,展覽使用反射動態影像結合實景模型的“幻影成像”技術,近4分鐘的影片展現了老蔡記餛飩館的伙計和客人、糖葫蘆小販、擦鞋匠、糖畫藝人、賣報女童、嬉戲的孩子、遛鳥人、人力車夫等,全景式呈現了當時鄭縣主要繁華街區的熱鬧場景;在“走向輝煌”板塊,展廳設計了180度弧幕三維動漫,演示從市檔案新館至鄭東新區的“鄭州街景漫游”,激發起參觀者對鄭州這座現代商貿都會美麗景致的贊賞和對美好前景的憧憬與展望。
此外,展廳還運用了“集音罩”、“電子沙盤”、“電子翻書”、“地面互動投影”、“觸摸答題”、“電子拼圖”、“電子留言”等數字互動等多媒體技術,給予參觀者與眾不同的視覺、聽覺、觸覺感受。(原標題:“鄭州記憶”打造城市形象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