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30日,我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省登封市和內鄉縣參與了聯合申報,登封觀星臺和內鄉“打春牛”成為“二十四節氣”申報的重要支撐點。
12月21日是冬至日,在世界文化遺產元代觀星臺所在地登封市告成鎮,群眾自發組織“扁食宴”、測日影等民俗展示主題活動,在歲末年初討好運,并借此慶祝“二十四節氣”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成功。
21日上午,登封“二十四節氣“之冬至主題文化活動在告成鎮觀星臺景區啟動。8支民間文藝團體參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群眾祭拜周公,頌讀“二十四節氣”歌等活動依次展開。將近午時,一直飄著零星冬雨的天空突然露出太陽,十余名天文愛好者采用元代觀天之法,順利利用周公測景臺和元代觀星臺現場測日影定準冬至節令。經測定,觀星臺文管所所長安麗宣布,冬至日觀星臺橫梁太陽高度角32度9分44秒,影長15.6332米,告城正午時間是北京時間12點25分28秒。一系列活動展示了當地繼承和弘揚節氣文化深厚的民間基礎。
21日中午,“扁食宴”在觀星臺前廣場西側美食城開宴,眾多群眾現場品享具有登封地方特色的扁食。《登封市志》記載,冬至日,登封民間普遍有吃餃子的習俗,俗語講“冬至疙瘩(餃子)夏至面(面條)”,民間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冬天不凍耳朵,所以冬至這天無論貧富貴賤都忙著包餃子吃。
按照文化部統一安排,中國農業博物館、登封市委、市政府聯合舉辦了“二十四節氣”保護和傳承座談會。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國農業博物館和省文化廳等單位的領導參加了登封市冬至日主題文化活動。
與此同時,冬至日到內鄉縣衙博物館參觀的游客,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來到非遺展廳,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尤其是冬至的相關民俗和習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十四節氣”源于商末周初,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正式頒布于西漢初期,包含了人們對四季變化轉換規律的總結,是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
觀星臺位于登封,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天文臺之一。它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建,郭守敬通過實地測驗,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運轉規律,測定出夏至和冬至、春分和秋分的精確時刻,實行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
“陽氣送冬走,春打六九頭”,立春是“二十四節氣”里的第一個節氣,這一天標志著一年農耕開始,“打春牛”便是內鄉縣每年立春時舉行的一項勸民農桑的政務活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社會意義。直到現在,內鄉縣每年立春時還要舉行大規模的“打春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