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治稅:以“輕重之術”屈人之兵
2014/12/15 10:02:2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通過“輕重之術”,齊國利用市場供求和價格規律,對內調控經濟,對外開展貿易,從國外獲取大量物資。齊國的稱雄幾乎很少使用當時流行的兵車戰、步兵戰和騎兵戰等戰爭方式,而是更多地運用設計巧妙的財稅手段,走出了一條“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的崛起之路。
為了增強齊國的經濟實力,管仲向齊桓公獻上計謀“官山海”,即百姓在國家的監管下,從事鹽、鐵的生產,最后由國家統一收購、統一銷售,進行鹽、鐵專賣。“官山海”政策的實施,迅速為齊國帶來了財富,成為國家籌集財稅收入的主要手段。那么,僅憑“官山海”,齊國就具備爭雄天下的經濟實力了嗎?
說實在的,還真不行。這是因為,齊國此時的發展成就,是相對于齊桓公繼位時的亂象而言的。齊國國力還遠遠達不到富甲天下的地步。因此,正當齊桓公還在為“官山海”所獲得的財富欣喜時,管仲卻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國際市場”,提出了他聚集財富的四字真經——“通貨積財”。
以“通貨積財”獲取核心商業信息
什么是“通貨積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通過對外開放,擴大貿易,積累經濟財富。管仲為何要在這個時候提出“通貨積財”的政策呢?其實,管仲提出“通貨”,不僅僅是為了繁榮國內市場,更是為了吸引天下更多的商人。而吸引商人又來做什么?管仲自有他的長遠打算。這長遠打算咱們暫且不表,先來看看管仲是如何“通貨”的。
為了將齊國打造成天下貿易中心,管仲再次采取屢試不爽的稅收手段。一是實行低零稅率。他把齊國的市場稅率降為2%,關卡稅稅率降為1%,甚至在一段時期實施了零關卡稅;二是在商品的流通環節不重復征稅。也就是說,如果對外國客商收了過路費,就不收交易稅,收了交易稅,就不收過路費,如果車里空空如也,則什么都不收。這一下,齊國成了當時有名的“國際低稅免稅貿易區”。
此外,為了吸引外國客商,管仲還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性的服務措施:為外商整修道路,建造驛站;設專門的官員負責外商的吃、穿、住、行一條龍的服務,凡是不按照規定提供服務的官員,將受到懲處。
管仲還將外商的貿易量與服務的檔次聯系起來。齊國明文規定,“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芻菽,五乘者有伍養”,什么意思呢?就是對拉一車貨到齊國的外商免費提供飲食;拉三車貨的再免費提供馬料;拉五車貨的再免費安排五名仆人。這一下,齊國不僅成了“國際低稅免稅貿易區”,還擁有別國無法比擬的優惠配套政策,于是“天下商賈歸齊若流水”。
對外開放的力度加大了,齊國疏財好客的美名也遠播天下,齊桓公那是相當滿意,不過這好名聲的代價著實有點大!年底一盤點國家財政開支,用于招待外國客商的費用,居然占了總開支的2/3。一時間,輿論嘩然,人們紛紛指責管仲,耗費巨資搞“面子工程”;更有甚者,有人認為管仲被外商收買了。
齊桓公坐不住了,忙召來管仲問話:“相國!搞對外開放可以,但國家花了這么多錢,值不值呀?”管仲卻不慌不忙地回答:“君上,眼下咱們花的都是小錢,賺大錢的機會馬上就要來了!只要能吸引了天下商人,咱們的‘通貨積財’就成功了一大半!”
前面提到,管仲“通貨”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吸引商人,那么管仲吸引商人究竟有什么用呢?管仲早年經商,深知這樣一個道理,想要賺錢,商業信息尤為重要。而他之所以不惜重金搞“通貨”,正是為了掌握各國的商業信息,進而達到“積財”的目的。現在齊國成了“國際貿易中心”,天下貨物都在齊國流通,其中不乏糧食等戰略物資,管仲正是通過商人掌握了各國商品的多少、價格的高低等核心商業信息。
原來這才是管仲的長遠打算。他向齊桓公解釋道:“您不是一直想爭雄天下嗎?如今我讓您不費一兵一卒,就運用這些商業信息打貿易戰,最終幫您實現爭雄天下的愿望。”如何實現呢?管仲要采取“輕重之術”。那么什么又是“輕重之術”呢?
以“輕重之術”不戰而屈人之兵
管仲給齊桓公解釋,“輕重之術”就是國家利用市場供求和價格規律,對內調控經濟運行,對外開展商業競爭。舉例來說,當齊國市面上的布匹供不應求,價格飛漲時,國家就拋售儲備,平抑物價;相反,當布匹供大于求,大幅貶值時,就動用國家財政大量購買,以“輕重之術”保證齊國經濟的平穩運行。這是對內調控經濟運行。而在對外貿易中,就是通過操控國際市場價格,控制主要商品的流通,運用“輕重之術”低買高賣,通過貿易戰的方式打擊敵國經濟,攫取敵國物資,取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是要想真正操控市場上主要流通商品的價格并非易事。
齊國產鹽、產鐵,對鹽鐵搞價格壟斷自然容易,但有些物資,并非你齊國特有,又怎么壟斷這些東西的價格呢?說到這里,咱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輕重之術”的經典案例——“魯綈之謀”。
當時,齊國和魯、梁兩國毗鄰,軍事沖突不斷,齊桓公視其為心腹大患,“欲下魯梁”。管仲適時地獻上了“魯綈之謀”。
魯國和梁國的老百姓平常織綈,綈是一種絲線做“經”,棉線做“緯”的紡織品。管仲先是勸齊桓公穿綈料衣服,并下令大臣都穿綈料衣服。一時上行下效,身著綈衣在齊國蔚然成風,這樣一來,齊國的綈價大漲。
這時管仲特意對盛產綈的魯、梁兩國商人說:你們給我販來一千匹綈,我給你們三百斤金;販來一萬匹,給金三千斤。這在當時可是天價啊。消息一出,兩國的老百姓都把綈販到齊國賣高價,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在巨大利潤的引誘下,兩國國君就要求百姓全民織綈。
一年后,魯、梁的老百姓幾乎全部出動,忙著織綈運綈,幾乎無人耕田種地。管仲見時機成熟,便讓齊桓公改穿帛做的衣服。于是,綈衣便成了“過時”的服裝,無人購買。與此同時,管仲關閉了和魯、梁兩國的貿易往來。
這一下,魯、梁兩國的綈布賣不出去,大量積壓。兩國國君忙命令百姓停止織綈去種田。但此時,兩國農業荒廢已久,糧食儲備本就不足,而糧食又不能短時間內生產出來,很快就鬧起了饑荒,兩國不得已都只能向齊國進口糧食。
齊國抓住時機,以百倍于國內價格——每石一千錢,向魯、梁兩國售糧,不僅收回了前期高價進口綈布的投入,還大賺了一筆。而魯、梁的百姓買不起糧,十分之六都投奔了齊國。三年后,魯梁兩國國君不得不請服于齊。
此后,在管仲的主導下,齊國還利用類似的戰略,運用“糧食+絲綢”的辦法,降服了趙國;運用“糧食+生鹿”的辦法,打擊了楚國;運用“糧食+武器”的辦法,干掉了衡山國。
今天,我們用現代經濟稅收的眼光,來重新審視管仲治稅理財的這套“組合拳”。首先,管仲寓稅于價,通過征收“間接稅”,化解社會矛盾,滋養民生,并保護了國家經濟。后來,管仲運用“官山海”和“輕重之術”,壟斷市場,使齊國在春秋時期沒有反壟斷法的“國際市場”無往而不利。這套組合拳暗含了現代經濟稅收的先進理論,多管齊下,齊國哪有不富強的道理!
管仲的治稅理財,使齊國積累了富甲天下的財富。齊桓公依靠雄厚的財力,即位7年就開始稱雄。即位35年,齊桓公會盟天下諸侯,實現大業,齊國成為春秋第一強國。
回顧齊國的稱雄之路,幾乎很少使用當時流行的兵車戰、步兵戰、騎兵戰等戰爭方式,而是更多地運用設計巧妙的財稅手段,走出了一條“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的大國崛起之路,這不僅為后世王朝的強盛和復興提供了借鑒,而且對現今我國和平發展,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也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稅務報(201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