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有百余個諸侯國,而弱小的韓國能擠進戰國七雄,與秦楚等大國比肩,純屬偶然。自魏、趙、韓三家分晉以來,韓國靠著分得的那點家底,勉強維持了一陣子,但真正使之立足天下的,是滅了鄭國。
吞并鄭國,對韓國來說有兩大利好,一是地盤擴大了,二是得到了一個治國能臣,這個能臣,就是申不害。也正是此人,使飄搖不定的韓國立足于戰國七雄之列。
申不害原是鄭國小吏,歸屬韓國后,仕途并沒多大起色。過了幾年,魏國出兵韓國,以魏國的實力,拿下韓國不在話下。韓昭侯召集群臣開會,眾臣只顧低頭刷微博。申不害進言,讓韓昭侯給魏王示弱,魏王虛榮心得到滿足,定會撤兵。于是韓昭侯親自去見魏王,稱魏國是天下強國,而韓國為弱國,并將魏王吹捧得飄飄然。魏王果然大喜,立即撤兵,并與韓國簽訂友好條約。自此,申不害開始發跡。
申不害很會迎合韓昭侯,當昭侯為一件事左右不定時,申不害常常先等別人進言,然后察言觀色,摸透昭侯心思,再發迎合之言。申不害靠此舉,一步步得到韓昭侯的寵信,最終坐上宰相的位子。如果因此就說申不害是奸臣,那就大錯特錯了。他當上宰相后,對韓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削弱大家族地方勢力,將權力收回中央,并將地方兵力重新收編整頓,君王要擁有絕對的權力,包括官員的生殺大權。這使韓國的政治局面逐漸穩定。
申不害提出,君王要無為,而官員要有為。治理國家君王不需親力親為,只要把官員管理好,任用好,國家自然就會步入正軌。做經濟的官員,必須懂經濟;做教育的官員,必須有文化;而做將軍的,必須會指揮打仗。不懂裝懂,濫竽充數的,嚴懲不貸。而任用官員時,不論出身貴賤,功勞和能力是兩大考核標準。
改革不久,韓國官場風氣煥然一新,社會秩序有條不紊,各行業穩步發展,韓國一躍成為強國之一。但申不害的改革沒有提出制約君王的辦法,按照他的改革,君王必須要勤勉公正賢明,國家才會昌盛;若君王昏庸,遠賢近諂,那么國家非但不會進步,反會加速滅亡。事實也正是如此,昭王死后,韓國便逐漸衰弱,直至被秦國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