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走進鄭州 >> 印象鄭州 >> 瀏覽鄭州

孝義地區各村來歷及沿革

2018/9/27 16:20:59 點擊數: 【字體:

孝義地區各村來歷及沿革
 
孝義地區各村來歷及沿革

    孝義地區諸村(1958年東風公社范圍)在洛河東岸,距洛入黃交匯處10余公里,從遠古至今居洛汭。考古發現,十幾萬年前先民就在洛汭生息。在孝義瓦窯嘴裴里崗文化遺址中,陶器為同時代之精品,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遺址不斷發現。諸村雖歷史悠久,卻由于諸多原因,難以考其地名。商朝、周朝,孝義地區名曰黃澤、皇邑。

    村名來歷

    龍尾村:《方輿紀要》再記:“青龍山尾接洛水者曰龍尾山。”因村人居洛水旁的龍尾山,村名龍尾,古來是稱。

    石灰務村:晉代時,村人及周邊的白沙、孝義諸村在石子河(后稱石河)大量燒制石灰,石灰在該村古渡口上船外運,該村古渡口成了石灰的集中、結算、管理之處,同時興起集市。晉代村名曰石灰務。

    白沙村:村中遠古有石子河穿過,水流常年不斷,沖刷帶著大量白色砂石在此地沉積,形成白沙大灘,自古稱白沙灘村,后簡稱白沙村。白沙村后分設五個村:橋上村,舊時村中有一座磚橋,故曰橋上;南地村,因處白沙南部,故名南地;小溝村,因村中有小溝,故名小溝;烈姜溝村,因村中溝里多烈姜(礓,即鈣化核),故名烈姜(諧音);西溝村,因居白沙西部有條大溝,故名西溝。但五村合稱的片村仍為白沙村。

    孝義村(孝義鎮):東漢前曰棗園村,東漢時村中發生“田真三兄弟哭活紫荊樹”感天動地事,田真三兄弟(故居在今孝北村)奉孝行義,村人把村名改為孝義。村名為全國最早的孝義地名和孝義一詞。村名別稱紫荊孝義、紫荊村、三田故里。紫荊象征團結和諧傳遍全國。隋稱孝義驛,唐宋元明稱孝義鄉、孝義保(唐代含倉西村,明代的“孝義店”“西孝義”“孝義灣”后改稱康店村、焦灣村。杜甫墓、寇準墓、包公墓、杜工部祠在孝義保、孝義里)。清末因老集繁華,村名改為孝義鎮(村級鎮),后分設為孝北、孝南兩個村。孝北村因處村北部,故名孝北。孝南村因處村南部,故名孝南。但兩村合稱的片村仍為村級孝義鎮簡稱孝義。

    二十里鋪村:縣城遷今老城村后,該村距縣城二十里,村中大路有店鋪,約在南北朝時起名二十里鋪村。

    和義溝村:村中古有黃澤后為湟水,常年流淌,自古村名黃澤又名湟水溝村。到雨季湟水和雨水漫流路上,行路像似和泥, 有百姓送號曰和泥溝村(一說修建北宋皇陵時,在該村和泥制磚瓦曰和泥溝村)。大約明末(范氏祖碑記寶臣一支住和義溝),村人嫌和泥不雅,改稱“和義溝村”,又分和義里溝和義外溝,簡稱里溝、外溝。但兩村合稱的片村仍為和義溝村。

    東黑石關村:洛河兩岸有黑石山,此地為古代的重要關隘和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鄭洛間官大道。古代有黑石渡口,自古東西兩岸的村莊曰東黑石關村和西黑石關村。東黑石關村屬孝義地區,西黑石關村屬康店鎮。

    諸村隸屬沿革

    明清兩朝的行政區劃,“一里”有許多村,但“里”中無詳細記載所轄何村,故難分出何村屬何“里”管轄。注:明代孝義保以田真故里為名,設二里。清初鞏縣設十一里,乾隆時設二里又為十三里、道光設五里、清末設五里。

    民國始,鞏縣五里十區。“義里”益家窩區轄白沙村、孝義鎮、二十里鋪村、和義溝村、東黑石關村。“信里”城廂區轄石灰務村(龍尾村)。

    民國二十年,鞏縣設6區6鎮180鄉。一區轄龍尾鄉、石灰務鄉。五區轄孝義鎮、白沙鄉、二十里鋪鄉、和義溝鄉、東黑石關鄉。

    民國二十二年,七區轄:白沙、二十里鋪、和義溝、東黑石關四個鄉,孝義鎮。

    民國二十四年,鞏縣設3個區署下40個聯保181保(聯保設處,保設公所)。第二區署孝義鎮白沙聯保(孝白聯保)轄烈姜溝、小溝、南地、橋上、西溝、孝北、孝南、二十里鋪。雙獲聯保共5個保,其中孝義地區:和義里溝、和義外溝、東黑石關。第一區署石龍聯保轄石灰務、龍尾。

    民國三十年,鞏縣設九鄉一鎮,鄉鎮下設保,保下設甲(保甲制)。尚義鄉(不含尚滹沱村)設十八保,其中孝義地區:第一保烈姜溝、小溝、南地,第二保橋上、西溝,第三保傅溝,第四保大王溝、小王溝,第五保景溝、寨溝,第六保孝義商業(注:全縣唯一商業保),第七保孝南杜溝,第八保二十里鋪、東黑石關,第九保和義外溝,第十保和義里溝;第十七保和第十八保石灰務;智信鄉第十九保龍尾。鄉公所址:舊孝義兵工廠、常莊、孝義大王溝。

    1948年4月鞏縣新政權建立,全縣設8個區人民政府、214個村人民政府。孝義區(第二個成立的區)轄22個村人民政府。其中孝義地區:龍尾、石灰務、東白沙、西白沙、孝北,孝南、二十里鋪、和義溝、東黑石關。區機關地址:石灰務、常莊、1949年2月孝義傅溝、舊孝義兵工廠、孝義小王溝福音堂。

    1952年10月, 全縣設10個區人民政府、回郭鎮人民政府。轄155個鄉(回郭鎮內的街)人民政府。孝義區(二區)轄14個鄉、鎮。其中孝義地區:和義溝鄉、石里鄉、孝義鎮(孝北村和孝南村合稱)、白沙鄉、石灰務鄉、龍尾鄉,1950年4月設鄉人民政府。1951年3月設鎮人民政府。其間,1954~1955年,縣委派出孝義鎮人民政府,低于區高于村,只轄農村的孝義鎮和鎮直單位。注:設黨支部的時間:孝義鎮1952年7月,橋上1952年12月,小溝1949年10月,石灰務1954年6月,龍尾1952年3月(含石灰務)。區機關地址:1953年遷孝義大王溝定居。此院后駐:孝義鎮人委會、孝義鎮東風公社、孝義鎮公社、孝義公社到1974年。

    1956年1月,全縣設81個鄉兩個鎮,以27個中心鄉帶54個一般鄉,中心鄉和鎮設人民委員會。白沙中心鄉帶和義溝和石灰務(轄龍尾、二十里鋪、東黑石關,白沙諸村)。孝義鎮轄農村孝義鎮的6條街。

    1956年1月農村實行“高級社”,始曰“農莊”,后曰“社”或“聯社”。白沙中心鄉人委會轄:和義溝、二十里鋪、東黑石關的“和義溝紅旗集體農莊”,石灰務、龍尾的 “石灰務迎春集體農莊”,烈姜溝、小溝、南地、橋上、西溝的“白沙集體農莊”。孝義鎮人委會轄“孝義鎮紅星集體農莊”(即孝北和孝南的合稱,辦公室在大王溝。)

    1958年8月18日,全縣實行“公社化”,建13個公社,公社設管理委員會,公社下轄大隊管理委員會。孝義地區成立孝義鎮東風人民公社,轄7個大隊,時稱一、二、三、四、五、六、七大隊,可能是龍尾、石灰務、白沙、孝北、孝南、二十里鋪與東黑石關、和義溝。

    1958年12月建立鞏縣公社,下設分公社。孝義東風社和北山口東方紅社合并曰孝義鎮公社,共16個大隊。其中孝義地區:龍尾、石灰務、白沙、孝北(先稱大王溝大隊)、孝南(先稱大寨溝大隊)、二十里鋪和東黑石關、和義溝。

    1957年8月,全縣19個鄉鎮、4個區,其中有白沙鄉、孝義鎮。1958年5月,全縣23個鄉、鎮,其中有白沙鄉、孝義鎮。白沙鄉、孝義鎮均是鄉鎮級。

    1961年6月,全縣設八個區公所和孝義鎮人委會。設38個 “小公社”、326個大隊。孝義區轄6個公社:南山口、北山口、白河、石灰務、白沙、和義溝(俗稱小公社)。其中孝義地區:石灰務轄下灘、南溝、椒樹溝、東溝、西溝、馬溝沿大隊。白沙轄烈姜溝、小溝、南地、橋上、西溝大隊。和義溝轄里溝、外溝、堂門外、常門外、寨根、北韓、二十里鋪、東黑石關大隊。孝義鎮人委會轄傅溝、大王溝、小王溝、景溝、寨溝、杜溝大隊。區機關址在今鞏義市人民武裝部院。

    1963年2月全縣12個公社165個大隊。孝義公社轄龍尾、石灰務、烈姜溝、小溝、南地、橋上、西溝、孝北、孝南、二十里鋪、和義溝、東黑石關大隊。

    1965年1月,全縣15個公社229個大隊。孝義公社轄龍尾、石灰務、烈姜溝,小溝、南地、橋上、西溝、孝北、孝南、二十里鋪、和義里溝、和義外構、東黑石關大隊。公社機關在孝義大王溝,1974年遷隴海鐵路附近孝北大隊耕地。后城關鎮、孝義鎮、今孝義街道辦均在此院。

    1982年4月孝義公社改稱城關鎮,所屬大隊13個,同上。1983年12月大隊改稱為十三個村民委員會。

    1986年4月,城關鎮又恢復為孝義鎮(均設鎮人民政府),所屬13個村委會未變。

    2003年8月,撤孝義鎮成立孝義街道辦事處,除和義里溝、和義外溝、東黑石關劃歸杜甫街道辦事處管轄外,其他10個村委會未變,屬孝義街道辦事處管轄。

    注:民國二十四年段、民國三十年段、1948年段、1952年段、1958年12月段、1961年段,屬今北山口鎮、芝田鎮、大峪溝鎮的村未記。

    鏈接:

    水北曰汭。洛汭,位于洛水的下游,洛水入黃河處。《書·禹貢》:“東過洛汭,至于大伾 。”《河圖玉版》載:倉頡為帝,南巡狩,登陽虛之山,臨于玄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帝。洛汭即為洛書出處。

    《資治通鑒》注解曰:水經:洛水東北過鞏縣東,又北入于河。夏五子傒太康于洛汭,即其地。

    洛汭:古地域名,亦稱什谷,即今河南鞏義河洛鎮洛口村一帶,在孝義鎮東15.5公里處,因洛河至此流入黃河而取名。夏朝太康失國,為翌所逐。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即此。《左傳·昭公元年》載:“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于穎。館于雒汭。”亦指此。作者:范崇現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鄭州晚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