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yán——源于邾國人字的姓
唐人林寶《元和姓纂》在講顏姓起源時說:“顓頊之后陸終第五子曰安,為曹姓,裔孫挾,周武王封邾,至武公,字顏,《公羊》謂之顏公,子孫因以為氏。出圈稱《陳留風俗傳》及葛洪《要字》。又王儉譜云,出自魯侯伯禽支庶,食采顏邑,因氏焉。真卿《尚書譜》云,未驗何所憑。今依圈、葛二家及舊譜為定。”這里說顏氏所出有二:一是據漢代人圈稱《陳留風俗傳》及東晉人葛洪《要字》記載,顏氏出自顓頊后裔曹姓邾國,系以祖字為氏。陸終是古帝顓頊的玄孫,有6個兒子,其第五子名安,為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挾于邾,建立邾國,作為魯國的附庸。邾國又作鄒國,亦稱邾婁,有今山東費、鄒、滕、濟寧、金鄉等縣地,傳至邾武公,名夷父,字顏(一作曰顏、伯顏),《公羊傳》謂之顏公,其子孫以其字為姓氏,就是顏氏。二是南朝齊王儉《姓譜》說,顏氏出自魯國,系以邑為氏。魯國是周武王周公姬旦的封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伯禽是周公姬旦的長子;“支庶”即支子、庶子,指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所生的兒子。伯禽有“支庶”的封邑為顏邑,以邑為氏,稱為顏氏。但唐朝大臣顏真卿認為王儉所說無憑,故林寶雖引兩說而確定以第一種說法為準。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也同意以第一說為準,并補充道:“顏邑不見于經傳,而邾婁顏公事見《公羊傳》。”由此可見,顏姓出自今山東,是以祖字為姓氏的。
因顏姓源于邾國,而邾國為魯國附庸,所以早期的顏姓人物主要活動于魯、邾、齊國(均在今山東省境內),以及近鄰的衛國(在今河南北部及河北南部一帶)。例如,春秋末期孔子的母親徵在就是魯國顏氏之女,孔子弟子中僅魯國顏姓人就有顏路、顏回父子及顏之仆、顏子何、顏噲、顏幸、顏子相、顏高等8人,魯國還有顏息、顏丁;戰國時,魯國有顏叔子、顏闔,齊國有處士顏斶,衛國有賢大夫顏仇由。西漢有江都(今江蘇揚州市西南)人顏泗、烏傷(今浙江義烏)人顏烏,說明顏氏已有遷居江、浙者。西晉有莘(今山東莘縣)人顏含,封西平縣侯,于永嘉年間渡江居丹陽(今安徽當涂縣東北小丹陽),其子孫主要在江南發展。南北朝時,瑯邪臨沂(今屬山東)顏氏蕃盛興旺,涌現出不少名人。所以,《姓氏考略》說顏氏“望出瑯邪”,即顏氏的郡望為瑯邪。唐代,顏氏稱盛于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著名人物有顏師古、顏杲卿、顏真卿等。據《顏氏族譜》記載,顏真卿的4世孫顏弘,任金陵同州參軍,有二子:長子顏翊,五代時在吉州永新(今屬江西)做官,留居當地;次子顏普,五代末任泉州德化(今屬福建)令,也在當地安家。顏普長子顏洎,移居永春(今屬福建)卓埔,后子孫散布閩南各地。宋、明時期,顏氏又有遷至今廣東、湖南、湖北、山西、甘肅、河北等省者。
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八月,福建海澄人顏思齊率領一批人抵達笨港,是為顏氏移居臺灣第一人。不久,顏思齊又派人到福建漳、泉二州招募3000多戶貧民入臺開墾,其中有一批人是漳州海澄顏氏,系顏思齊的宗親,入臺后居于今臺南下營。此后,閩、粵顏氏入臺人數不斷增加,發展至現代,顏姓已是臺灣的第45大姓。
為了進一步求發展,從清代開始,閩、粵、臺顏氏陸續有人走出國門,向海外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于新加坡等東南亞一些國家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
顏姓名人輩出,史不絕書。春秋末期孔子弟子顏回,好學,樂道安貧,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不遷怒,不貳過,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后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復圣”。西漢有顏安樂,為今文春秋學“顏氏學”的開創者,宣帝時被立為博士。南朝宋有詩人顏延之,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其詩與謝靈運齊名,世稱“顏謝”。北齊有文學家顏之推,有《顏氏家訓》傳世,以儒家傳統思想為立身治家之道。唐代有訓詁學家顏師古,官至中書侍郎,所作《漢書注》、《急就章注》及《匡謬正俗》等,考證文字,多所訂正;假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曾應其從弟顏真卿之約,聯合起兵斷叛軍安祿山后路,設計殺安祿山部將;大臣、書法家顏真卿,曾聯絡17郡抵抗安祿山叛軍,被推為盟主,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被稱為“顏魯公”,其書法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郁勃,古法為之一變,開創了新風格,對后來影響很大,人稱“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宋末元初有畫家顏輝,善畫人物及佛道、鬼怪。明代有泰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顏鈞。清初有思想家、教育家顏元,著有《四書正誤》、《四存編》、《習齋記馀》等。清代有反對賣國投降、積極備戰的閩浙總督顏伯燾。近現代有顏惠慶,1926年曾任國務總理并攝行總統職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等職;還有醫學教育家、公共衛生學家顏福慶。香港有兩位顏姓名人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一位叫顏炳煥,被譽為“香港的錄影帶大王”;一位叫顏章根,是個青年實業家,被稱頌為香港工商界一顆“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
顏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名列第110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15%,以山東最多,該省顏姓約占全國漢族顏姓人口的31%。顏姓不僅是漢族常用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的姓氏。例如:金時女真人完顏氏后改為顏氏;清代滿族有顏氏,世居大凌河;臺灣土著、毛難、白等民族也都有顏氏。此外,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的顏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彥山,直到1945年臺灣光復后,才奉命恢復原來的顏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