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氏出源,根據(jù)《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氏的后裔。《姓氏考略》記載,魯大夫有黨氏,是周朝公族的后代。黨氏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支裔世居黨項(xiàng),遂以黨為姓。據(jù)《韻府郡玉》記載,夏禹氏的后代中,唐代有黨芬、黨進(jìn),而《廣韻》則記載,黨氏原來是西羌姓氏,姚秦有將軍黨耐虎。黨氏有西羌的血統(tǒng),早在漢朝時期,就有一支位于今青海省境內(nèi)的西黨,黨項(xiàng)族就是該部落的后裔。根據(jù)史書的記載是夏禹的支裔,故黨氏后人尊奉夏禹為黨姓的得姓始祖。
現(xiàn)今,黨姓在全國分布范圍較廣,尤以陜西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黨姓人口的47%。
黨姓源起復(fù)雜,可謂是民族大融合的產(chǎn)物。黨姓現(xiàn)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北。黨姓在隋唐以前鮮見于史,隋唐及其以后開始昌盛起來。解放后,一些人改黨為姓,如唐山人地震后幸存的孤兒由于父母俱亡,不知姓名,有改名黨育苗,黨育紅、黨育英者。
黨姓起源:
1、源自姒姓,是禹王的后代,為夏王朝全族的子孫,所以歷史上稱黨姓出自夏之后裔,屬于夏禹后裔的黨姓。
2、源自姬姓,是以地名為氏的姓,春秋時期,晉國公族大夫封邑于上黨(今山西省境內(nèi)),于是他的后代子孫就以黨作為他們的姓氏。
3、源自任姓,以地名為氏,魯國大夫黨氏,相傳是黃帝的小兒子禹陽的后裔,因受封于黨,其后人以邑為氏,所以也稱為黨姓。
4、源于黨項(xiàng)羌人的姓氏。黨項(xiàng)羌族是我國古代西北的少數(shù)民旌。據(jù)《廣韻》記載,黨姓本來是西北黨項(xiàng)羌姓。有個叫黨耐虎的將軍,就是出自此支黨姓,見于史書記載。
5、源自北方鮮卑族人有黨姓。據(jù)《路史》一書記載,鮮卑人也是黃帝的后代,他們因?yàn)檫w居到鮮卑山,而得到此族名。
6、源自回族中的黨姓,源于我國西夏黨項(xiàng)族。公元1038年,黨項(xiàng)人元昊建立了歷時190年之久的西夏國,一些黨項(xiàng)族人逐步融入回民族當(dāng)中,故延用此姓。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等地。
7、古代黨姓的黨(古讀Zhang音掌),故黨姓中有一支以掌(Zhang)為姓,成為掌姓。后黨姓中又分出以音(Zhang)為姓的仉姓。即仉姓源出于黨姓,原為春秋時魯國大夫黨氏之后裔。孟子的母親即為仉氏,以擇鄰教子聞名。山東省沂水縣楊莊鎮(zhèn)黨家山村距傳說中的盂母村僅八里之通,黨家山村的東面六里處為仉林村。仉姓多分布在魯郡、敦煌郡、瑯邪郡。其中魯郡在西漢初置魯國,三國魏及晉代改為魯郡,在今山東省泗水、曲阜一帶。瑯邪郡在秦始皇置郡,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敦煌郡在漢武帝置郡,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黨姓出自姬姓。春秋時期,晉國有大大受封在上黨之地,其后代有的以邑名作為姓氏,稱為黨氏。這是今天黨姓的一支起源。還有一支黨姓也起源于春秋時期,那時候,魯國某大夫被封到黨這個地方,他的后代也以封地為姓氏,遂成為黨姓的又一支來源。
古代西北少數(shù)民族羌族,羌族中有姓黨項(xiàng)的,后來和漢族逐步融合通婚,學(xué)習(xí)漢族文化,接受了漢族單姓的習(xí)慣,就改為黨姓。又有說古代北方有鮮卑族人,也有以黨作為姓氏的,后來成為漢族黨姓的一個來源。
黨姓明末由山西曲沃縣遷徙北流,現(xiàn)歷廿世,約兩千余人余人散居兩波小一扶來各里,南豐祠建于新豐,信庵建于中和,南山祠建于南祿,泰堂祠建于麗洞。光緒間,陜西饑荒,南山子孫以祭祀余款樂助多金知縣梁騮藻以惠普災(zāi)區(qū)題贈。當(dāng)代的黨姓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陜西、山西、云南、山東等地較為集中。其中,在秦陜大地的角落里陜韓城的黨家村,近來年隨著“民居瑰寶”的美譽(yù)聲名鵲起。